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他从群众中来

作者:

——记密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拴正

记者 曲歌东 通讯员 张晋仓

在县几大班子的领导成员中,他是个不甚引人注目的角色。

我决定采访他,是听人介绍说,作为县里的最高权力机构——人大常委会的一名副主任,东奔西颠干工作没说的,可是公开场所抛头露面的事,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人们对他的公允评价是:王拴正,是个干事业的人。

坐在我面前的王拴正,似乎没有县级领导干部的气质:一身普通中山装,一双不很入时的解放鞋,裤角沾着几块泥巴。难怪有人说他几分象农民,几分象刚走出车间的工人。

他,来自农村的最基层。从小家境困难,只读过5年书,14岁到一所区属小煤矿下井挖煤,拉拖筐,矿上看他人实在、肯干,后来提拔他当安全员。从这时开始,他就用心学习井下测量,并学着看地质资料。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煤矿下马,他又背起行李卷返回农村,农忙务农,农闲支起一盘红炉打制农具,别人干铁匠活儿赚钱,他却赔钱。因为创建打制的农具卖出去的很少,街坊邻居谁手头没钱,他就无偿奉送,有一年春天打了58张锄头,就送人38张。后来农村发展社队企业,公社又办起了煤矿,他再次被抽调到矿上,担任生产组长、技术员,自此以后,他算是和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

干煤矿这一行,有人视之为充满冒险的事业,因为选错了井位,或是井下遇到了麻烦,就等于成捆的票子往黑窟隆里填。王拴正对这项冒险的事业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为了掌握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发展全县煤炭生产提供准确的依据,王拴正曾先后4次南下湖北,寻访过去在密县搞地质勘探的工程队求教,前前后后还背回来了足有一麻袋地质资料。王拴正成了一名精神富有者,县里有关办煤矿的事,人们都喜欢找他征求意见。这些年独立完成过两处煤矿的设计方案,为别人点过6处井位,还纠正过已经动工的两处井位,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熟练地掌握了矿山测量,煤矿地质、采煤安全等一整套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多次独立地解决了煤矿生产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苟堂煤矿,他采用旧罗盘、坡度尺代替测量仪和水平仪,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使200米的巷道贯通,精确度达千分之一。在环境条件差、测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他先后主持过13次较大的贯道测量工程,从没有出现过一次技术差错,被誉为煤矿上的技术土专家。一次,新建成的杨家洼煤矿井下突然冒水,当时因为排水设备不足,又缺少排水场地,仅4个小时一对矿井的690米巷道便被大水淹没,是舍井另建,还是堵水救井,当时意见不一,王拴正因对当地煤田地质了如指掌,过去又有过井下堵水的实践经验,通过慎重的对比分析,他提出了堵水救井的方案,在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成功,使国家财产免遭重大损失。

随着这些年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县小煤矿发展很快,但电力却十分紧张,电源几乎成了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县里领导部门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发展坑口小火电,1986年11月30日电厂破土动工,王拴正出任电厂筹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分管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原材料等项工作,在建设电厂的那些日子里,为了不误工期,保证资金、原材料和设备的及时供应,王拴正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来往奔波的旅途上渡过的。1987年酷热的夏天,他一个月内曾8次往返于北京与密县之间,因此他说,这些年最好的休息方式是在车上睡觉,因为一下车就要奔事去了。密县电厂仅用了10个半月就提前并网发电,创造出小火电建设史上少见的记录。1987年县人大换届时,他作为群众信赖的代表,从一个煤矿副矿长破格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拴正来自群众,又从不脱离群众。有人评价他,把无私奉献的现代精神与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集于一身。多年来他干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山区群众修路、架电、他跑前跑后联系施工设备,帮助购置材料;乡镇企业遇到难题,他出谋划策,帮助协调解决;碰上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他慷慨解囊,四、五年来一直为老人置办年货。在密县,还流传着王拴正收养3个孤儿的故事,如今这3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对这些事,王拴正虽然很少对人提及,但在群众中却被传为佳话:王拴正不愧是人民群众的好代表。

原载1990年3月20日《河南日报》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煤乡骄子王拴正
标签:王栓正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