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观洲
在大鸿山与大隗山之间,有一处突兀的天然石台,传说是大鸿聚将演兵擂鼓的地方,称为捆鼓台。又传是为了纪念黄时期的医师雷公,称为雷公台。
雷公是黄帝时期一位名医,精通医术,经常和黄帝、岐伯等人一起讨论医药原理。有一天,黄帝坐在明堂上,召见雷公,问他说:“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能粗浅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桶奥;有的虽能了解其精奥,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知识,只是能够治疗一般官吏的病,还不能治疗王侯的疾病。我很希望你能传授给我有关天之度数,四时阴阳,测量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与伏羲、神农相比。”
此后,雷公向岐伯、黄帝学习了很多医药知识,为老百姓治病,成为一代名医。由于雷公很有名望,后来人们便将一些药物以雷公命名,如雷公藤、雷公头(香附)和雷公墨等。
黄帝、岐伯、雷公在具茨山一带长期活动,留下了很多遗迹,后人建立了轩辕官,对他们进行祭祀。轩辕宫今天的还保存在大隗山上,有大殿三间,供奉着黄帝、岐伯和雷公的塑像。
【附文献记载】民国《禹县志·山志》载:“东北三里孤峰起,高入云表,曰风后顶,水经所谓大隗山也.北壁悬为黄帝避暑洞,其西山腰峰迥处为南崖宫,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杂志》:“轩辕官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伯、雷公。"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载:“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