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娟莉
新密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重要形成地
陕西组讨论情况汇报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 任娟莉
11月21日下午,会议安排代表分组进行交流,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任娟莉研究员、陕西超群医药研究院虢红梅副院长主持召开了陕西组的分组讨论。
与会的全体陕西代表首先对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政府为岐黄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的良好平台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艰苦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的有关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为本次论坛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会的全体陕西代表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规格之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对会议之隆重,设想之大胆,提法之高调,意义之重要,服务之周到深感不简单、不容易、不平常;一致认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系统论证的大思路、精心策划的大手笔、战略布局的大联合、实际操作的大动作、谋求未来的大发展的鲜明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随后,代表们围绕大会主题,就岐黄文化的丰富内涵、岐黄文化与丰厚的中原文物古迹资源、岐黄文化与中医药研究、岐黄文化与诗歌、民俗、节令的关系及弘扬岐黄文化精神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气氛活跃,认真务实。现将分组讨论有关内容纪要如下:
一、学术讨论
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名誉主委郑怀林研究员从医药卫生人类学角度论述了岐黄文化与遍布新密的五十余处有关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新密市岐伯山及诸多岐伯遗迹的发现,揭示了“黄帝引载岐伯而归”谜底,即黄帝把岐伯引载到密地谈医论道;
陕西中医学院康兴军教授认为:中国中原地区的确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形成的风水宝地,目前有关岐黄医药文化的发祥地虽有多种说法,但中原地区作为最突出、最重要的发祥地,得到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肯定,河南洛阳龙门药方洞的医方石刻,正是这一核心地区岐黄医药文化传承的典型例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兴民就《黄帝内经》中尊重生命和上工治未病观点对医圣张仲景保健防病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尊重人的生命、重视防病保健的思想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是对《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思想的发挥;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明旭教授论述了《黄帝内经》时间医学思想对医圣张仲景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影响,认为张仲景以《黄帝内经》时间养生和治疗思想为基础,并把它充分拓宽到临床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学的治疗效果;
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馆长邢玉瑞教授从循道与《黄帝内经》顺势思维、审时与《黄帝内经》因时思维、守度与《黄帝内经》权衡思维、天道环周与《黄帝内经》循环思维等四个方面对《黄帝四经》与《黄帝内经》的思维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证;
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黄广平教授提出中医经典著作研究要结合临床、适应时代需求、结合现代科技、与中医知识普及相结合等建议;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郝保华教授依据近期出土的文物、史料等对歧黄文明与五行起源年代进行了考证,初步认为五行的起源应在公元前3000年前,即黄帝时代早期,定形于黄帝之后的颛顼帝时期,为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的初期,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五行已经发展的十分系统和成熟,并形成了涉及工权的仪礼制度;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任娟莉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开发性研究、研究机构、纪念活动、主要纪念地和场所、开发、弘扬孙思邈学术思想的部分单位等方面对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孙思邈研究发展概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介绍;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馆长屈榆生教授演讲了《黄帝内经》与“岐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指出《黄帝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以前“岐黄文化”的重要著作;陕西中医学院基础理论学院院长孙理军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是岐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发挥着深刻影响;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学院于仪农教授论证了岐黄医学保健养生观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认为岐黄医学广泛地吸收了儒家、道家和养生家的经验,在保健养生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进而对后世的预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乔文彪副教授从“道”、“气”及“无为论”等方面提要性的介绍探讨了道家理论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洪文旭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和方剂药物学内容予以整理研究;岐山县中医医院院长张锋通过对岐黄文化在大洋洲的传播情况的研究,认为岐黄文化具有普世的功能;
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秘书高少才认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九善”提法,是解读《黄帝内经》生命观的九大哲学要义;
眉县太白医药城总经理雒向平对《黄帝内经》中蕴藏的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陕西超群医药研究院副院长虢红梅经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渊源传承关系的梳理,提出大致经过了《黄帝内经》前和《黄帝内经》后及现代等四个阶段;
陕西岐伯文化研究会单精一探索了岐黄文化中的音乐疗法,认为在新密白寨摩旗山南部,存有黄帝乐台遗址,在摩旗山西侧还有黄帝时代的弹唱沟、帐幔沟遗迹,据考证,这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黄帝乐苑。《诗经·国风》的160首诗歌中《郑风》和《卫风》占60首,可见新密自古就有源自黄帝时代的音乐歌舞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沃土宝藏;
陕西省洋县下溢水街杨氏医疗研究所杨洪波探讨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文化;
岐山县岐黄诊所王周兴就岐伯籍里进行了考证,认为大量的文史资料印证,陕西岐山是中华医祖岐伯的故里,岐伯率先在岐下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拉开中华医学文明史的第一幕,点燃了祖国医学的圣火,黄帝从岐下引载岐伯来到今天的新密,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把人类生命医学发展推演到了以道悟学、学道互通的高度,形成了多元化的大众医学文化,构建了别具特色的医学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郑琪博士就岐伯其人及其轶事进行了研究,认为岐伯是上古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医药学宗师。尽管其中带有某些传说,但却与研究出来的远古医史和现今的民族医药卫生志学的活态资料基本一致;
陕西岐伯文化研究会单唯一演讲了岐黄生命节令意识与民俗节日文化之流变的关系,提出从《诗经·郑风》“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每逢三月上巳日,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成为期盼人民众多、族类强盛的重要节日。
二、几点建议
1、深化会议主题
建议在系统研究岐黄文化思想,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岐黄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而提出岐黄文化研究的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使未来的岐黄文化研讨主题更具体、更深入,论坛规格更高、代表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力争使岐黄文化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2、论证运作模式
建议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入地进行有益的尝式和探索,建立以岐黄文化研究为核心,政府主导,文化塔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模式,推动岐黄文化挖掘、研究、开发、产业、文化“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为新密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搭建合作平台
建议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探索岐黄文化研究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以世界的纬度、科学的精度、深圳的速度、神木的力度为框架,为河南省、新密市与国内外的岐黄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共同探索歧黄文化研究发展之路。
4、实现科学发展
建议以精品战略,集成创新战略,合作共赢战略,目标导向战略为指导思想,强化新密在岐黄文化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将歧黄文化高层论坛建设成以研究与发展歧黄文化为主题、获得政府和企业支持、国内外知名的学术论坛。
最后,与会全体陕西代表衷心祝愿岐黄文化事业大发展!衷心祝愿新密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