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许敬生
中医药文化的根脉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许敬生
今天我们来到中原腹地、中岳嵩山脚下的新密市,参加岐黄文化高峰论坛,特别是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感到精神无比振奋,非常高兴。
新密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来年有许多考古新发现,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比如新密古城寨城址,保留了龙山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就是黄帝古都轩辕丘。前几年发现的新砦遗址,经夏商文化研究权威专家北京大学李伯谦等人研究,认为是夏代开国之君夏启在此建都,被称为华夏第一个王朝都城,以上均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又如,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新密李家沟遗址,距今1万年左右,比裴李岗文化早了2000年。这一发现有重大意义,它填补了裴李岗文化之前的空白,处于新石器文化与旧石器文化之交。2008年初,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密发现据今4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踪,它与北京山顶洞人(约2万多年)→许昌人(8万~10 万年)→北京周口店猿人(约 50万年)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打破了中国人种是从非洲而来的传统神话。
岐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截至目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遗址、遗迹约五十余处。听说新密有十二位老人,出于对岐黄文化的挚爱之心,他们自筹资金,多年来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足迹遍及新密的各个角落,考察岐黄文化遗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人誉为“十二愚公”。有的先生已经作古了,他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天地。“天”就是党和政府,“地”就是广大群众。他们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新密市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医史人类学家、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郑怀林教授及岐黄文化研究学者、陕西文化厅影视编导宋书云先生等人,他们不远千里,几次到新密考察,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关于新密岐黄文化的考察报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并促成了此次会议。在这里,我提议,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十二愚公、向郑怀林教授等人、向新密市各级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密市有大量关于轩辕黄帝活动的遗迹和传说,如轩辕丘和黄帝宫等;更有黄帝时期著名的上古医学岐伯、大鸿(鬼臾区)等活动的遗迹,如岐伯泉、岐伯山、岐伯庙、岐伯洞等等。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而作,但这个托名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同黄帝确有关系。如同《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是一样道理。应该说是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臣子在一起讨论医道,经过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先贤们不断地补充完善,到了战国和秦汉之际,终于使《黄帝内经》成书,成就了中医的经典之作。
据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当年黄帝曾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又据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本之药味,为大医,(黄帝)请主方药,……作《内经》。”
可以推想,是黄帝西行把岐伯从陕西岐山一带,引截到自己的部落有熊国所在地,拜为医学之师。而新密正是黄帝和岐伯等名臣讨论医学之道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可以说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诞生的主要地区之一,当然也就可以说新密是岐黄文化的主要诞生地。因而,在新密举办岐黄文化高层论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正在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中医药文化之根在中原。从火祖燧人氏点燃华夏文明之火,到酒圣杜康发明酿酒;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从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伊尹创汤液,到道圣老子尚修身养性、庄子倡导引养生、神医华伦妙用麻沸散、医圣仲景论六经辨证而创经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纷纷问世;从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直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融禅、武、医于一体而形成的禅医文化,这一切均发生在中原大地。
寻根溯源,我们深深感到是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孕育了中华瑰宝中医药文化。而新密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医药文化在中原文明的沃土中生根开花、发展壮大,并从儒、道、释及华夏文明的多个领域中吸取精华和营养,逐渐在九州大地兴旺发达,一直传到五湖四海,为华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后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不能忘记,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