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成出焉。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宋李防《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一》,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
2.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著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
——宋罗泌《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
3.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宋代林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四川盐亭研究嫘祖文化和岐伯文化的结果是,嫘祖与黄帝婚配后,随黄帝到中原来开创基业,岐伯和雷公也被请来与嫘祖一道扶助黄帝:黄帝和嫘祖、岐伯、雷公在中原活动的具体方位在哪里?四川盐亭编印了一本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的普及读物《华夏母亲之都——盐亭》里面有一篇《双洎河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嫘祖、.岐伯、雷公到中原后,与黄帝一块共创大业,活动根据地就在我们新密一带。
在全国,有岐伯文化的目前是两地三处,但他们那里没有更多的黄帝文化遗址和传说,所以他们那里都说是岐伯故里,并且都认为岐伯东来与黄帝汇聚才创作《黄帝内经》!这就是说,岐伯的三条文化源,流到我们这里才成为岐黄文化流。因此i我们新密市是岐伯的第二故乡,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是产生《黄帝内经》的地方,目前在学术界无大争议。
——郑观州《岐黄文化源流追踪》,《溱洧文化》2013第1期(总第18期)
◆无论是岐山,还是盐亭和庆城,虽然都有不少岐伯活动的遗址和遗迹,但遗憾的是这些地方都找不到黄帝活动的遗址和遗迹,甚至连黄帝的传说、故事都没有。而《黄帝内经》却是以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时话的地方就是黄帝“明堂”K这说明,岐黄文化的诞生地并不在他的故里,而是另有地方。
河南省新密市境内有着大量的伏羲氏、二轩辕黄帝活动的遗址和遗迹,被国家授予“羲皇文化之乡”,而众所周知,由伏羲氏在此创立的阴阳八卦学说,创立了中医学的基础。黄帝故都轩辕丘就在溱水和洧水河畔的古城寨,挖掘出了宫殿遗址,说明这里就是黄帝明堂的所在地。境内的大鸿山是大鸿练兵讲武的地方,大鸡也是一位医学家,《黄帝内经》中就有黄帝与鬼臾区即大鸿的对话。,在大鸿山的对面还有一座小山就叫岐伯山,山上有岐伯庙、岐伯泉、岐伯墓,山下有岐伯养老湾,山上山下中草药随处可见。新密市西南具茨山上有座轩辕宫,据顺治十六年《密县志》记载:
“轩辕宫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旺”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中记载: “轩辕宫,.在_n.大隗山,祀黄帝、岐伯i雷公。”说明雷公也在这一带有过密集的活动。岐伯、雷公都是《黄帝内经》中与黄帝对话的两个著名医家o从古至今,薪密人都把岐伯和黄帝一起祭祀。
其实,许多地方志中,都有纪念岐伯的记裁。岐伯的许多故事也都大同小异。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岐伯和轩辕黄帝一样,:确实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而非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
宋书云《岐黄之术和歧伯》,《溱洧文化》2010年第1期(总14期)
◆岐伯、黄帝之臣,上古之名医也。战国秦汉之际,后人托其名与黄帝对话而成《内经》一书,为医家之经典,故“岐伯”向为中医药之代称。
岐伯之里闾向无定论,全国三处皆声言为是,然有黄帝与岐伯遗迹并存之地者,惟新密市苟堂镇岐伯山一处。此山在苟堂镇西南五、六里,登山四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有大隗山遥遥在望,大隗乃黄帝垂询之真人,南有大鸿山,势压南天,大鸿系黄帝之重臣也,东北黄帝宫、力牧台亦在视野之内,乃黄帝演习卦阵之所。
岐伯山不高而蜿蜒幽深,以盛产药材异于它山。更有甚者,.山麓有歧伯泉清水泠泠,二山怀有岐伯洞,可息可栖;山北首岐伯墓(俗称药王坟).岿然犹存匠岐伯之遗迹,-历历列陈,此处实岐伯栖息行医、制药之地,-公认岐伯第二故乡,信而有证,公元二0—0年十一月,中国中医药吏研究会特命名新密市为“岐黄文化发祥圣地”。
自轩辕黄帝以来五千余年,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中医药之功用可谓大矣”岐伯实为中医之鼻祖,其术乃中医之源,此人此地岂可忽哉!当地政府修整岐伯墓,遍植树木,并树碑以示尊崇,特为文以记之。
——李铁城《重修岐伯墓记》(2011年5月)
1.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成出焉。——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宋李防《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一》,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2.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著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宋罗泌《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3.求民之瘼、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