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帝在溱洧
名称:岐伯山
类别:历史文化名山
海 拔:304米
行政位置:新密市苟堂镇槐树岭村、方沟村
文化特点:岐黄文化发祥地
岐伯山,位于新密市苟堂镇西南部,属大鸿山余脉、龙马道之尾段。山势南北走向,自槐树岭古坡以北、马关河以南,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全山为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落自然,土质类型丰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属苟堂独特小气候范围,适宜多种树木药材生长。山中水质优良,草药遍布,小气候甚好,被称为人寿年丰之地。岐伯山岐伯遗迹甚多,山上有岐伯墓、岐伯泉、岐伯庙等,山下有养老湾、方沟等。山上山下草药植物随处可见,现在能采到的有丹参、元胡、紫苏、霍香、牛膝、远志等170多种。
据《路史》记载,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又据《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本之药味,为大医,(黄帝)请主方药,……作《内经》。”黄帝引载岐伯而归,归于何处?这在医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迷。2010年11月,来自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深入新密岐伯山、黄帝宫、药王庙等岐黄文化遗址进行了认真的田野医史人类学考察,并进行了深入研讨,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大家一致认定:河南省新密市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是中华医祖岐伯的第二故乡。
所以说,岐伯山既是医祖岐伯种植药草、研习医学的基地,也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之地。
《黄帝内经》记述的医家除岐伯外,还有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雷公等,皆是当时著名医家。鬼臾区又名大鸿,是黄帝的领军之将,也是一位医家。他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究其义理,以为经论”,因屯兵驻守具茨山,遂以岐伯为师,成为岐伯得力助手。与大鸿山相邻的大隗山西腰,如今还有轩辕宫,祀黄帝、歧伯、雷公、奉祀代代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