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觅得岐黄真迹在_年近八旬攀石山

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石楼高耸入云嶂,岐黄遗迹山中藏。老骥嘶风雄心在,不畏山高与路长。为觅圣踪凌绝顶,君臣问对序新章。岁月流转情未改,灵枢素问永流芳。2024年12月29日下午,应新密市苟堂镇范堂沟村村委委员张辉民的邀请,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拴正、副主任张怀州及岐黄爱好者黄振敏老师一行考察石楼山,旨在探寻岐黄遗迹,传承中医精神。

 

石楼山山体东西向,西接大鸿山,东连七峰山。主峰石楼山(石牛山),海拔609米,山势较陡,为火成岩结构。山表多植刺槐、山杏、松柏等果木林和用材林,植被覆盖完好,自然风光优美。

相传,在上古时期,新密市苟堂是轩辕黄帝的重要军事部落,境内有讲武山、大鸿山、具茨山、大隗山等多座与黄帝相关的山脉。石楼山,作为苟堂境内的一座重要山峰,也在黄帝的传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王。他出生于新密的轩辕之丘,以有熊氏自居,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在黄帝的传说中,黄帝曾在石楼山一带活动,进行军事演练和部落治理。他驯化家畜,丰富部落生活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成功安抚和教化了百姓,促进了部落的繁荣和发展。

石楼山不仅见证了黄帝的丰功伟绩,还流传着关于黄帝的许多神秘传说。

张怀州老师发现的黄帝祭台

黄帝祭台位于石楼山西50米处山坡上,是古人祭祀的石台,用五块天然巨石搭建而成,用作祭台的巨石上宽下窄,两头翘起,形似供桌,长3.1米,宽1.1米,高1米,重约4吨。巨石平台中间凹陷,长35公分,宽14公分,深5公分。是古人磨制谷物或捣药的石臼。祭台前有一片小块平地,供族人聚集祭祀活动场所。

张怀州老师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古代人们祭祀黄帝的场所,更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石楼山,因山中有一石楼而得名,山中岩壁上密布着石楼山岩画,这些岩画是古代先民最早的文字,反映了古代先民对文化的神秘渴望和思考。 

石楼上有巨石,其状如楼,又名黄帝指挥台,底长97米,宽16米,高21米,顶长31米,最宽处8米,约240平方米的石质平台。分为大营、小营两部分,四周有两米高的石砌围墙,中间建有以黄帝庙为主的一组建筑,面积达一百余平方米。据传当年黄帝曾在此讲武练兵,指挥士兵在山前山后操练演习。在这里屯兵九年,最后挥师北进在琢鹿打败蚩尤,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

 

为了方便攀登,村委委员张辉民先生和村委成员付伟、王褔生、刘伟根等自带铁丝、钳子、钎子、手锯,清除周围杂物,做了云梯。

有感于王拴正主任、黄振敏老师年近八旬,为了探寻岐黄遗迹,不顾年事已高,成功登上了陡崖悬壁的石楼山。也有感于张怀州老师对岐黄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执着追求及张辉敏等热心人士对家乡岐黄事业的情怀,特作诗一首:

 探岐黄遗迹登石楼山

石楼高耸入云嶂,岐黄遗迹山中藏。

老骥嘶风雄心在,不畏山高与路长。

为觅圣踪凌绝顶,君臣问对序新章。

岁月流转情未改,灵枢素问永流芳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岐伯“娘家人”不远千里祭岐伯
标签:岐黄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