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方药、方子与方沟

作者:张怀州

新密市有两个方沟村,一个最北的袁庄乡,一个在最南的苟堂镇,地名普查的时候,为了区分两个方沟,将南部的方沟增加一个“南”字,成了“南方沟村”。但是两个方沟来历不同,袁庄乡方沟村,因为方姓来此居住较早,得名方沟。而苟堂镇的方沟村却没有姓方的,它的得名来自于岐黄文化。

相传,黄帝时代,神农氏实力衰微,无力约束诸侯国,各国之间互相侵略攻伐,你打我杀战争不休,黄帝族相对力量强大,他修明政德,训练军队,准备一统天下,还天下太平。但是黄帝缺将少术,屡战屡败,为了取胜,黄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四处访巡德才兼备之人。相继得到了风后、力牧、大鸿、常先等治军,访得大隗以施内政,西巡至岐访岐伯引载中原,黄帝在军事、政治、医学、历法、农桑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黄帝与炎帝结盟,共战蚩尤,获得天下共主,登天子位。

天下太平,黄帝使岐伯典主方药,为民袪病疗疾。岐伯到具茨山下发现一方宝地,这里山高入云,药草众多,从平地的土岭到千米以上的山崖上都是不同的药草,而且山下土质肥沃,泉水叮咚,这里简直是个人间天堂,他就把这里作为研究医药的地方。

自从发现这里是药草植物园,他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流连忘返,不是登上高山去采药,就是蹲在小溪边小小翼地观察采来的标本,或者小小翼翼地把药种在土岭上,为它培土、浇水,有时候,掐个尖叶放在口里口尝一番,一边品尝,还一边点头称赞。

养老湾里有很多在战场上逃出死神魔掌的老兵、伤兵,他们痛苦的呻吟、期求的眼神让岐伯无法直视,为了尽快给他们治伤,岐伯把他们按病情伤情轻重不同,分成类别,查出轻伤多少数,重伤多少数,各种病多少数,分别诊治。这也是当代医学分科诊治的开端。岐伯不分日夜地研究治疗的方法,把一种又一种药草从山上带回来,给他们服用,一个又一个老兵伤兵们药到病除,伤愈归队,大家直呼岐伯为神医。

但是有的病用一种药效果不自怎么明显,岐伯就想药性相近的药物能不能配在一起呢,就亲自试验,果然,不同药物配在一起,药效大增,这为岐伯治病增加了信心。但是也有一些药配在一起,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产生毒素(后人总结成“十九畏十八反”)。

但是山上的药草几百种,配在一起,谁跟谁相配,哪种药配多少,怎么个配法,这又复杂多倍,一时又记不住那么多,怎么把他们记住呢?再说,我自己知道,怎么也让别人知道呢?这叫岐伯彻夜难眠。

岐伯山下的小河沟里有很多大白杨树,这些白杨树生命力强大,只要长在水边,长势特别好,只要扎住根,蹭蹭蹭往上窜,长得又高又大。老杨树树皮都长裂了,老树皮有的脱落在地上,淹没有草丛中。

岐伯心里忽然一动,这些树皮可不可以写字?

他就拿来石刀,在一棵大树上划开口子,接着剥开一片,树皮里面白白嫩嫩,飘出一股青气,很快他把树皮裁成一个方片,不一会,裁成了好向个方片,他拿来一根烧焦的树枝,在树皮上写一个药方,挂在低处的树枝上。

岐伯发现这个方法很好,不得自己可以记住,可以辨别,徒弟们都可以认得,于是树上挂满了写了药方的方树皮。

一天,黄帝来到岐伯山察看岐伯研究医学的成果,走进这片树林,一片片方块树皮在树枝上随风飘荡,处处都飘来清香,黄帝一边走,一边认读,一边欣赏,口中喃喃自语说,“啊,这个方子好,啊,这个方子好。”

弟子报告黄帝来了,岐伯赶紧来相拜,正好黄帝在说,“这个方子好,这个方子好。”岐伯也曾想给方树皮起个名字呢,这不就有了吗,于是说道“感谢君上赐名,就叫方子。”黄帝说,“什么方子?”岐伯说,“您刚才不是说了,这个方子好吗。这些方树皮,就是方子。”

由于岐伯发明了方子,写满方子的这个地方就叫方沟,后来人烟稠了,住户多了,成为村庄,这个村庄,就叫方沟。方沟这个地方几千年没有变过,方沟就是对岐伯研究医药、发明药方的纪念。

(根据讲述人王栓正、张金央讲述整理)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没有了
标签:传说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