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在于强调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治疗都必须从整体出发,考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观念指导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气血津液的平衡,从而达到维护和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五脏代表着人体的五个主要系统,所有器官都包含在这个系统之中。以五脏为中心,人体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既依赖于各脏腑组织发挥其功能,也依赖于脏腑组织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制约作用,以维持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虽有其独特功能,但它们在整体活动中分工合作,有机配合,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同样从整体出发,重视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并将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通常,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密切相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内在病变,以作出准确诊断,进行适当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可以采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诸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治疗原则,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定的。
人类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存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在生理范围内,这是适应性反应;超出这个范围,则是病理性反应。因此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的说法。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中国古代学者称之为“天人合一”。
季节气候对人的影响显著: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些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适应性变化。人体也相应地调整,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多汗;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体内,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人体脉象在春、夏、秋、冬也有所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见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中,人体也必须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夜晚阳气内敛,便于休息和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也呈现一定规律。例如,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则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激素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活动导致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
地域差异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有很大不同。例如,江南地区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地区多燥寒,人体腠理致密。因此,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显著差异。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认识到这一点,在《素问》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医治疗学上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进行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正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一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