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在《三国演义》第85回中,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的陆逊在猇亭彝陵大败蜀军;刘备撤退至白帝城,赵云则率军坚守。马良匆匆赶到,见到大军溃败,深感懊悔,将诸葛亮的忠告转达给刘备。刘备叹息道:“若早听从丞相之言,何至于此败!我有何颜面再回成都见众臣?”于是决定在白帝城驻扎,并将馆驿改建为永安宫。在永安宫中,刘备染上重病,病情日益恶化,至章武三年夏四月,病势沉重,他叹息道:“朕命不久矣!”随即派遣使者前往成都,召诸葛亮、李严等大臣速至永安宫,接受遗命。言毕,刘备驾崩,享年63岁。
在出征讨伐东吴之前,因东吴孙权袭击关羽,刘备怒不可遏,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出发之际,又闻张飞被部将张达、范强刺杀,刘备悲痛欲绝。在夷陵与吴军交战,不仅未能报仇雪恨,反而遭到惨败,士气低落,兵败如山倒。刘备自感无颜面回成都见群臣,精神状态极差,导致心脏脉络不畅。
中医认为,心神的清明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关键,心神的紊乱可能导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健康。刘备在病重期间,可能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导致心神不清宁,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因此,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刘备的逝世可以解释为心脉不畅、心神不清宁所致。
长期的军事压力和个人情感的重创,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心脉不畅。在中医理论中,心脉指的是心脏和血脉系统。刘备在战争中的失利和关羽之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阻塞。长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引发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最终导致心脉不畅,影响生命。
由于战败和亲人的丧失,刘备心神受到极大打击,无法保持清明,进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心神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刘备在连番挫败后,心神受到重创,可能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这些都是心神不清明的表现。心神不清明会进一步加重心脉不畅的问题,因为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导致心脏和血脉系统的负担加重。
当时正值盛夏,是痢疾的高发季节。刘备在精神状态不佳时,机体防御功能减退,不但容易患病,而且一旦致病,病程迁延,难以恢复。长期患病不起,阴阳失调,百病丛生,最终导致生命垂危。
中医认为,痢疾是由于外邪侵袭和饮食不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气血凝滞,肠络受损,表现为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腹泻等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的特点。实际上,急性痢疾并不可怕,若及时治疗,如服用白头翁汤或黄连黄岑葛根汤,十天半月即可痊愈。然而,问题在于痢疾未愈,又并发了其他杂病。
古人所说的杂病,是指除“伤寒”、“温病”以外的病症,如中风、痹症、咳嗽、哮喘、黄疸等。杂病的发生原因,通常是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根据刘备当时自述的病症,分析起来,致死原因可能是由于痢疾久治未愈,身体虚弱,加上内伤七情,并发了其他杂病,使病情日益加重,加速了他的死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遗诏清楚地写道:“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原来刘备最初是患痢疾,后来又并发了其他疾病而亡。
因此除了痢疾转生杂病外,精神创伤也是刘备逝世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