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呼吸之间,辨病之道,掌握《黄帝内经》“五臭”理论

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记载了“五臭”理论,将臊(与肝、胆相关)、焦(与心、小肠相关)、香(与脾、胃相关)、腥(与肺、大肠相关)、腐(与肾、膀胱相关)五种不同的气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联系起来。这显示了古代中医学家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气味变化的观察和总结。通过嗅闻患者身体气味:

1.  了解患者的体质: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如气虚、痰湿、湿热等。

2.  判断病情: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患者体内产生特殊的气味,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烂苹果味,肾脏疾病患者可能会有尿骚味等。通过嗅闻这些气味,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3.  观察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气味的变化也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如治疗后患者气味明显改善,说明病情有所好转;反之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具体情况表现如下6种情况

1、口气

口气是指从口中散发出的异常的气味。正常人呼吸或者讲话时,口中没有异常的味道散出。

如果口中散发臭气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便秘或消化不良有关。

口气酸臭伴纳少腹胀多为胃肠积滞,即食积;

口气臭秽多胃热;

口气腐臭、兼咳吐脓血,多溃腐脓疡;

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多为牙疳。

2、汗气

汗气是指汗液散发出的气味。

汗味腥膻、汗出粘稠,多为风湿热邪久蕴皮肤,为风温、湿温热病;

汗出臭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汗出臊臭,又称狐臭,多为湿热内蕴。

3、痰涕之气

正常状态下,人体排出少量痰和涕,无异常气味。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多为热毒壅盛之肺痈;

咳痰黄稠味腥,多为肺热壅盛;

咳痰清稀味咸多为寒证;

浊涕腥秽多为鼻渊;

清涕无味多为外感风寒。

4、二便之气

大小便的闻诊,除了注意了解特殊气味,还要结合望诊,综合判断分析。

大便酸臭难闻,多肠有郁热 ;

大便溏泄而膻,多脾胃虚寒;

泄下臭如败卵、矢气酸臭,多为食积。

小便黄赤浑浊、臭臊,多为膀胱湿热;

尿甜伴烂苹果味,多为消渴。

5、经带恶露之气

经、带、恶露的闻诊,主要是了解有没有异常气味。

月经臭秽多热证;月经腥味多寒证;

带下黄稠而臭秽多湿热;带下白稀而腥臭多寒湿;

产后恶露臭秽多湿热下注。

6、呕吐物之气

清稀无臭味,多胃寒;酸臭秽浊,多胃热;伴未消化食物,多食积;无酸腐味,多气滞;

吐脓血腥臭提示内有溃疡。

病室气味是由病体本身或排出物、分泌物散发而形成的。一般来讲,气味从病体发展到充斥病室,说明病情重笃,临床上通常嗅病室的气味,可作为推断病情及诊断特殊疾病的参考。在一间充满着草药味和患者体味的病室中,医生会嗅探空气中的每一种气味,试图从中捕捉到疾病的线索。例如,如果病室中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霉味,这可能暗示着患者体内有湿邪,需要通过利湿的药物来治疗。而如果病室中有一种清新的草药味,这可能表示患者正在接受某种治疗,草药的气味与患者的恢复状况相互印证。

病体气味盈满病室,提示病情重笃;

臭气触人,提示瘟疫病;

病室血腥味,提示失血病;

病室腐臭气,提示渍腐疮疡或脱疽;

病室尸臭,提示脏腑衰败;

病室尿臊气,提示水肿病晚期,即尿毒症;

病室有烂苹果气味,提示消渴病危重;

病室蒜臭气味,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这些气味的辨识结果,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往往由多种草药组成,旨在调和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驱散邪气,扶助正气。例如,对于湿热引起的病症,医生可能会开出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黄连解毒汤;而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气味异常,可能会使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四君子汤。

此外,中医治疗还包括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体内环境的改善,从而间接影响到体味和病室气味的变化。例如,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脾胃功能,减少不良气味的产生。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听声音,识病证,患者8种异常音透露的秘密
标签:黄帝内经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