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红楼梦》的读者们对林黛玉这个角色一定不陌生,她那“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形象深入人心。林黛玉每逢秋天便感到时序的悲哀,她的肺病也随之加重。她常表现出“声咽气堵、珠泪涟涟”的状态,尽管她的病情属于情志病,但熟悉中医的人不难看出,林黛玉实际上遭受着心肺功能的严重衰退。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紧密相连,其中“悲伤肺”一词描述了过度悲伤对肺脏功能的损害。《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悲则气消”,意味着悲伤会消耗肺气,而肺主气,气的消耗会直接影响肺的正常功能。此外,肺还负责皮毛和呼吸,与外界环境直接相连,因此过度悲伤还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林黛玉之死的情志分析
作为《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自幼丧母,寄居在他人家中,性格敏感而多愁,情感细腻而脆弱。在大观园中,尽管才华横溢,她却遭遇了诸多情感挫折,如与贾宝玉的爱情波折、家族衰败的现实、个人健康状况的恶化等。这些长期的悲伤、哀愁和压抑,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极有可能导致了“悲伤肺”,即肺部功能的损伤。
林黛玉的病症表现
在小说中,林黛玉被描绘为体弱多病,经常咳嗽、气短,表现出“肺痨”(即现代医学中的肺结核)的症状。这些病症在中医理论中,可以被解读为“悲伤肺”的具体表现。她的身体状况与她长期处于悲伤、哀愁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体现了情志对脏腑功能的直接影响。
《黄帝内经》将人视为一个整体,从脏腑和情志的对应关系来看,悲伤肺意味着伤心时往往伴随着肺气的损耗。肺气耗损,人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会出现咳嗽、流泪、心痛,甚至严重的自我否定,这也解释了为何悲伤哭泣时,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
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例如,秋天到来时,北方的显著特点是许多花朵凋零,树叶飘落,人们因此感到悲秋,有一种失落感,精神压力大的人更易出现情绪波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不仅涉及单一脏器受损,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悲伤情绪除了直接影响肺脏外,还可能通过“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间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悲伤情绪导致的肺气不畅,也可能引起大肠功能的紊乱,出现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此外,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上。《黄帝内经》虽未直接提及免疫系统,但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由内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其中情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悲伤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林黛玉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推断,她不仅可能因悲伤情绪而直接损害肺脏,还可能因此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和免疫力的下降。
俗话说:“肝肺之阴不足,肾气虚则腰酸”,三者合称为气虚。气虚时,脸颊下垂,越虚垂得越厉害,直至五官内脏都下垂,体质也随之变差。在所有虚症中,肺虚最需补充身体能量。少说话,少提重物,多注意休息睡眠,都能补充元气。因为气能生血,所以补气即能补血。肺经气血充足,人也会变得开朗乐观。
那么,如何补肺虚呢?
寅时一定要熟睡,因为寅时肺气最旺盛,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所有器官都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肺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对全身的气血进行重新分配。而失眠时,各脏腑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肺的调节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像林黛玉这样心思细腻敏感,常为小事挂怀,以至于深夜难寐,自然也使本就肺虚的身体更加虚弱。因此,调畅情志对于秋季养生也是必要的。
从《黄帝内经》的角度分析林黛玉之死,可以看出,她的情感经历与身体状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的塑造,也是对《黄帝内经》中“悲伤肺”理论的生动诠释。她的故事反映了在古代社会,女性情感压抑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情志对脏腑健康的重要影响。因此,林黛玉之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中医理论中“情绪与健康”关系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