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广为流传,它不仅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演绎,还蕴含了深刻的中医养生之道,尤其是“怒伤肝”这一中医理论。
周瑜,作为东吴的杰出将领,智勇双全,却因诸葛亮的巧妙计策而屡遭挫败,最终怒火攻心,抱憾而终。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人物间的智谋较量,也隐喻了怒伤肝的中医理论。
故事中,周瑜多次因诸葛亮的计策而愤怒不已。第一次,周瑜设计让刘备前往东吴娶亲,企图趁机扣押,却被诸葛亮识破并巧妙化解,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盘落空,心中怒火初现。第二次,周瑜意图借道荆州攻打曹军,却再次被诸葛亮识破其真实意图,并巧妙利用“草船借箭”的计策,不仅解决了东吴的箭矢之困,还进一步羞辱了周瑜,使其怒火中烧。第三次,周瑜更是设下“假途灭虢”之计,企图在攻取西川时顺势夺回荆州,但这一切又都被诸葛亮提前洞悉并做了周密部署,最终周瑜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大败而归,怒火攻心,病重不治而亡。
这“三气周瑜”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怒气对人体的巨大伤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人体处于愤怒状态时,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会导致气血逆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周瑜的英年早逝,正是“怒伤肝”这一理论的鲜活例证。
中医学认为,“怒”为肝之“志”,即愤怒的情绪与肝脏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肝气应当保持顺畅,以维持人体的气血平衡和脏腑和谐。然而,当人体遭遇过度的愤怒情绪时,这种情志上的反应会直接导致肝气上逆,气血随之紊乱。根据中医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理论,气与血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因此,当肝气上逆时,气血也会随之上涌,出现面红目赤、头晕目眩、甚至呕血等气血逆乱的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肝”的功能是主疏泄和血的贮藏。这意味着肝脏在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维持脏腑功能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的愤怒情绪会严重干扰肝脏的这一生理功能,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体内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的增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或过度的愤怒情绪还可能引起肝气郁结,导致一系列与肝相关的疾病,例如,肝气郁结可能导致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而肝气疏泄太过则可能引发肝阳上亢、中风等严重后果。
从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看,怒伤肝也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肝属木,怒则气上,气有余便是火,火克金,而金对应肺脏。因此,大怒还可能引动肺火,导致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时,肝气横逆还可能犯胃,引起胃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怒伤肝的科学性。人在发怒时,情绪急剧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呼吸加快等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不仅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还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长期愤怒或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肝病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愤怒对于维护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有助于气血调和、脏腑安泰。同时,适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疏导也有助于缓解愤怒情绪对肝脏的损害。对于已经存在肝脏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注意调控情绪、避免大怒等情志刺激以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