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轩辕宫,古名南崖宫,位于石楼山西侧200多米处的山巅。因地处西密南部的诸山悬崖之上。又名南崖宫。东部紧邻大隗山。文献多称“大隗山轩辕宫”,实际地处石楼山。轩辕宫是新密市现存唯一 一处有史料记载的、同时祭祀轩辕黄帝、医祖岐伯、医臣雷公的祠庙宫殿。轩辕宫现有大殿三间,殿前立有石碑两通,其中《大隗山轩辕宫记》,为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2011年所立。
轩辕宫是一处三皇医祖祭祀场所,轩辕宫中有三皇殿,三皇殿中敬祀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医祖,左右有风后、力牧、岐伯、雷公、大魂、大鸿等辅臣陪祀。资料显示,三皇殿曾于明嘉靖五年(1526)二月六日重建,明崇祯三年(1630)再次重修。正式将“三皇”尊为医学始祖,始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南崖宫祀黄帝、岐伯、雷公的记载,在清代《新郑县志》《河南通志》以及民国《禹县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如:
清顺治十六年(1659)《新郑县志·杂志》:“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新郑县志·祠祀志》及清雍正九年(1731)《河南通志·寺观》都有相似内容。
清雍正九年(1731)《河南通志·寺观》:“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民国《禹县志·山志》:“东北三里孤峰起,高入云表,日风后顶,水经所谓大隗山也……北壁悬崖为黄帝避暑洞,其西山腰峰迥处为南崖宫,祀黄帝、岐伯、雷公。”
石楼山上的轩辕宫闻名遐迩。大概石楼山得名甚晚,又因紧邻大隗山,新郑旧志多认为,这个区域属于大隗山、甚至是风后岭,实则南崖宫(轩辕宫)位于石楼山新密境内。
附:大隗山轩辕宫碑记
大隗山黄帝轩辕官位于新密市苟堂镇范堂沟村石楼山西侧,西接大鸿、东望风后,南与禹州毗邻。大隗山因“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而得名。黄帝、岐伯、雷公在大隗山上长期活动,留下诸多遗迹,后人建庙祀之。
黄帝轩辕官,又称南崖宫。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中记载:“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民国《禹县志·山志》中记载:大陶山“其西山腰峰延处为南崖官,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顺治拔贡柴梅在《大隗晴岚》诗中写道:“一抹青山入画屏,轩丘层岫插长空。满倾玉骨歌金缕,剩有烟云净晓风。”诗中“轩丘层岫插长空”诗句,阐明轩辕宫依山而建,层叠起伏直插云霄。清乾隆年间诗人钱青简在《大陶怀古》诗中写道:“十里晴峦翠色重,扪萝引蔓访遗踪。台沈力牧荒丛棘,洞老轩黄秀古松;石码模糊秋月照,丹炉冷落晓岚封。”大魄山有轩辕黄帝的宫殿,还存有石碍碑刻。大隗山原是古人炼丹的地方,当年丹炉烟气氦盒缭绕。岐伯、雷公正与轩辕黄帝研讨疗疾施方养生之道,成就了著名的《黄帝内经》。
宋书云撰文,李国禄书丹,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公元贰零壹壹年岁次辛卯菊月吉日立石。
《轩辕宫三皇殿记碑》
此碑原立于具茨山南崖轩辕宫旧址,20世纪80年代移入具茨山管理处院内。明朝崇祯三年(1630)《(重修)轩辕宫三皇殿记》:
(南崖)轩辕宫三皇殿,倾妃已久,遗址尚存。邑库生郭焕然有志重建,乃于天口口口口子中秋约会三十一人,两周积钱六十千文,邑侯平口、杨公闻口口口口施银五两,远近好口者闻风景仰,靡不乐施,乃择吉鸠以券易楹前,半月口口金石为栏。塑正神三:伏羲、神农、黄帝及配神六:风后、力牧、岐伯、雷公、大隗、大鸿。金装彩画,焕然一新。……又于白龙池重建白龙祠一楹,亦塑像金装;又于口火洞迎东创建三仙圣母殿一楹,亦塑像金装,迄今七载始落成焉,于是立石碑二。一以勒同会姓名;一以勒十方施口姓名,以垂不朽云。……崇祯三年岁次庚午,暮春吉旦,邑口口靖共,张秉忠撰。
(南崖轩辕宫三皇殿)摩崖题记
摩崖题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南崖宫的记载,表明至少在明嘉靖五年(1526)时,具茨山已经存在南崖宫,而且是一个纪念医药之神的场所。轩辕宫后山崖上,有凿刻摩崖题记一方。长80厘米、宽60厘米。上书楷书“重建南崖轩辕宫三皇殿记。明嘉靖五年(1526)二月六日重建”。
摘选自吴金环《岐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