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春霞
艾,这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植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大地之恩赐,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艾草一直充当着健康守护神的角色。艾草燃点低,一点就着,在远古时代被用于取火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艾叶气味独特,逐渐被应用于“辟邪”。端午节诞生之后,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辟邪的应用,也是从早期悬挂艾草、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医疗保健方面,艾文化也逐渐渗透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在历史上,艾的应用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在我们新密市4700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黄帝与蚩尤长期征战。
话说那年初春,大鸿、雷公正与蚩尤大战,杀声阵阵,突然间,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士卒都被雨林成重感冒,接连军中发生了瘟疫,士卒腹泻不止、还发高烧,传染极强,将军大鸿束手无策,他带着军医官雷公前来求教歧伯,歧伯在山上找到一种叫艾的草,嘱咐雷公一边熏艾烟、一边熬汤服用,雷公回营后,全军将士在上山找来很多艾草,干的艾草用来熏艾烟、鲜的艾苗采回来精心熬制,熬成粥让士卒们喝,服用以后,果然腹泻、发烧全都退去,黄帝亲眼目睹岐伯的高明医术,并封歧伯为艾草先师。《黄帝内经》中记载,为数不多的药食两用植物就有艾草。
几千年以来艾叶为保护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味“伟大”的药食同源两用植物。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周初期至春秋中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记载有艾:“被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随着中医的发展,艾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得到拓展。例如,在妇科领域,艾常被用来调经止痛、安胎止血。在儿科领域,艾灸对小儿遗尿、感冒咳嗽等证起到很好作用。经现代临床发现,艾食品在胃肠领域上,增强蠕动、促进代谢、调理便秘起到了重要作用。
“艾”除了在中医上的应用以外,艾叶在保健、美容等领域也有不少作用。列入,用艾叶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用艾叶制成的香薰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艾叶制成的面膜可以改善肌肤干燥、色斑等问题。用于制作保健品、食品等,就如我刚才在前面讲的饮艾酒食艾糕,经现临床发现,艾茶有杀菌、护肝、调经、可用于身体偏寒、内脏有寒湿、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我公司开发了一系艾食产品,深受大众欢迎。
艾芽三宝茶,具有健脾提神、滋阴补阳、养颜驻作用。
艾叶面条,具有理气血心腹冷痛等证,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艾叶粽子,对人体有着健脾胃消食、抗菌预防病毒等作用。
艾叶焦饼,应用于健脾开胃、助消化、止腹泻、增强抵抗力等,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证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艾叶饺子,有温经止血、祛湿和胃、散寒止痛、消炎止痢的作用。对于虚寒性的妇科疾患、虚寒胃痛、消化不良、痢疾泄泻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艾叶月饼,对于胃虚不欲饮食、脾虚久泻、消化不良等患者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艾叶炒鸡蛋,有开胃促进食欲、对胃寒疼痛、食欲不振、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并能预防感冒及传染病。
鲜奶艾苗汤,对噎膈反胃、十二支肠溃疡、消渴、便秘、月经不调、流产、子宫出血等可以辅助食疗。
艾苗橙子汁,活血化瘀、软化血管、生津止渴、开胃下气的作用。
每一款艾食品对人体都有着保健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艾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未来,艾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达到上百种之多。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艾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有望发展更多的潜在应用价值。
“艾”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珍惜,珍视这一大自然的恩赐,深入研究和挖掘艾的价值,和艾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健康美好生活做出更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将造福社会、蔽佑子孙,把老祖宗留下来宝贵智慧,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发展好,以艾为媒、以艾为桥,让“艾”真正实现大爱中华,大艾天下。
让共同推进健康中原、健康中国、让世界了解岐黄中医文化。
让世界爱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歧大艾品牌。
(作者系新密市伏羲养生科技公司董事长)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