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明代·宋版《伤寒杂病论》

作者:cctv

我今天推荐的第二件中医文物,是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国家级珍贵古籍,明代赵开美刊刻的宋版《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实际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珍视,然而由于战乱频繁,在宋代以后几近消失,直到北宋的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组织修订医书,来刊刻了这本宋版的《伤寒杂病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这本书的一个母本。

但是到了金元时期,再次由于战乱,这本书也几近残缺不全,那直到明万历年间,赵开美他是一位中医的爱好者,将其进行刊刻,那他所选择的这个版本呢,是宋元祐三年1088年宋本《伤寒杂病论》,因为他的字型字体,和当时的宋版《伤寒杂病论》,据考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被我们称为宋版《伤寒杂病论》。

目前这部书仅存部分别收藏在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也是非常珍贵。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级的珍贵古籍哦,因为我们知道,伤寒杂病论是有七万多字,被称为是方书之祖,也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

那您从研究古籍的这个角度来看,您觉得伤寒杂病论的经典体现在何处呢?

比如说伤寒杂病论,它是一部系统性的完整性的专著,它总结了我们秦汉之前的医学的成就,是一部包括了理法方药,完整的医学体系

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伤寒杂病论》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医学,它将我们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理论实践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他既探讨了理论当中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他也探讨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临床的实践的问题,解决了临床中实际的问题。

我们历代的医家学者,皆把它作为学习所必备的工具书,其中记载的包括治病的方法,以及古代的这些经典的名方,依然沿用至今,所以说它实际指导着我们现代的医疗。

其成老师,您看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它发挥着什么样的传承的作用呢?

这个伤寒杂病论,他在张仲景自己作的序里面就讲到了,他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是一个大汇总,然后撰用了一些他早期的一些医书,比如像《素问》啊,《灵枢》啊《难经》啊等等等等,然后给他汇编而成《伤寒杂病论》。

还有一个呢特点就是创新,它主要是创新了六经辨真,六经这个说法就是三阴三阳,其实是对他早期那个黄帝内经,再早期有周易,这种阴阳思想的一个发挥和运用。

比如说我们以三阳病为例,太阳病是早期的,就是开始的,在表,然后呢到了中间这个阶段呢,就是少阳病,就在中呢,半表半里,其实是在中,然后再到阳明病呢,是在里了。他能够把黄帝内经的这种理论,给他创造性的用于临床,然后提出了六经辨证,所以呢他是中医啊,这个在临床上的一个集大成之作,而且也是一个开创性的一个著作。

同时《伤寒杂病论》这个书,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世影响也非常重大,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是国外影响也是非常的深远。

最典型的例子呢,就是在日本,比如说日本呢,有一位医家叫吉易东洞,他就是一个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大奖,这个他的家是非常贫穷的,穷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呢,你看有这个说法,叫"贫居陋巷,大有一炉一锅,满堂尽是造偶人之木屑堆积”。什么意思啊,就是他家里啊很贫穷,但是他呢,也是做那个木偶,全是那个木屑,堆满了屋子。

但是呢很有意思。“为座右《伤寒杂病论》一部实时批阅”,他在他的座位旁边就放了一部《伤寒杂病论》,他常常来去读他,他还把《伤寒杂病论》的方子称为是汉方,那么吉易东洞了研究《伤寒杂病论》,对日本的医学也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日本人啊,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建树还是非常高的。

所以,伤寒杂病论这部巨作,不仅是备受我们中国人的珍视,在整个的汉文化圈,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福泽众生。

雪亮老师,您是伤寒学派的传人是吧,所以您看到这一部伤寒杂病论,是不是倍感亲切呢?

伤寒杂病论》,我是学《伤寒杂病论》专业的,我的导师刘度洲老师,当年,那是在日本出版的《伤寒杂病论》方面的书,他在封面上写句话叫“中国伤寒第一人”。

他编述的《伤寒杂病论校注》,他讲《伤寒杂病论》用的,一般也是就是赵开美的这个宋版,明刊的宋版的《伤寒杂病论》也是以他为底本

这个《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影响这么大?

因为他的辩证论治思想方法,迄今为止一点不过时。如果过时了,那他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他不会过时,他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子加起来,整个伤寒杂病论里头280个左右的方子,绝大部分目前为止,临床用来还是效果非常明显的,而且是可以教会我们临床大夫怎么样遣方用药,怎么样处方精当啊,这个以前咱们讲过。《伤寒杂病论》的方子都是药专效宏,药味精当。所以他给我们就是树立了榜样。

怎么组方,为什么《伤寒杂病论》的方子这么受欢迎?立法有据,处方精当,效果明显。

甚至有的中医说不读伤寒不能看病,可见,是非常认可《伤寒杂病论》当中的方剂的。

是的,我的老师刘度舟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古今接轨论》,古方和后世的方可以结合起来,

可以结合起来,一个古方,一个后世的方。

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个病例,在很多年前治过一个,什么病啊,一个女孩啊,山西的在老家发烧,外感病,外感发烧用了抗菌素,烧退了结果从此以后,听力明显下降,听不见东西了,月经不来了

后来来到北京,住到一个北京的三甲医院,他们让我去给他会诊,其实这个病人我都没去

我为什么没去啊,他和《伤寒杂病论》书上记载的一模一样,怎么说呢,《伤寒杂病论》说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是明显的少阳病。

两耳无所闻,不就听不见吗,他还头痛如裂,那都是张仲景描写的,书里头讲得一模一样的少阳病。然后少阳病的那个热热入血时,月经就可以不来了,叫月经失断正好断就不来了,所以这是用古今接轨

两个小方,一个小柴胡加一个四骨汤,这个方子喝完以后,听力逐渐恢复,而且月经也来了,头疼也不疼了。说东汉时期的方子,甚至对这个病的描述,现在仍然可以见到

对啊,但是我也有一个疑问啊,你看伤寒杂病论当中的这些方子,是根据多年前的古人和疾病的特点给开具的,但是为什么对于现代人得的病,依然这么有效果呢?

东汉的人会外感风寒,现在的人还会外感风寒,只不过病名有可能叫法不一样,我们现在发现了病毒,发现了细菌,我们叫个名,古人不知道这个名,但是表现是一样的,现在发现这病人,有的时候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一个是麻黄汤症,麻黄汤,什么,恶寒、体痛、呕逆。

首先一个是恶寒怕冷。或已发烧或末发烧,发烧不一定,也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也可能低烧,也可能高烧,也可能今天没发,明天发,过两天就烧起来了,有可能啊。但是必恶寒,一个是必恶寒,一定怕冷、体痛、身上疼,还可以描述的更详细,可以推头疼,可以腰疼,可以骨节疼痛,但是以此类推,哪疼都行。

有的人夏天吹空调得了伤寒病,吹着了,小孩不会说屁股疼,肌肉疼。没有汗,无汗而喘。没有汗其实最关键的三个字就是冷、疼、汗,这个汗是说没有汗,这都一两千年了吗,到现在太常见了,其实症状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吗,主要是对症。

所以出现这样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用麻黄剂啊,白虎汤讲四大,大热,大反渴、脉洪大,大汗出,可以用啊那半表半里症的小柴,那现在更多见,就说年代不一样,得的病表现还可以一样

那可见伤寒杂病论是开启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中医典籍呢,是浩如星空,灿若云泥,但是《伤寒杂病论》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星,它指引了中医走过了千年的历史,也护佑了中华民族千年。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小寒节气的高发病
标签:中医讲堂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