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苟堂乡养老湾村对面有一座小山名曰:土谷山,土谷山又叫岐婆山,传说是黄帝与岐伯等诸大师祭天的地方,山不高大约200多米,但细观周边环境地势,在周边群山环抱的盆地平原中土谷堆位于中央自然显得挺拔神奇与众不同,登上山顶环看四周竞然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离天近了,盘腿小憩,有天人合一之意。从山腰的小土地庙到山顶的天爷庙,虽然小,但香火旺盛,果然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语,古人选此处祭天有道理…
在土谷山,老辈子传下来一首《岐婆歌》:“药王爷,岐婆婆,土谷山上住,下河捡蜞珀。吃肉肉,留住壳,晒干了,捣成沫,拾把柴火熬成药,不苦不苦慢慢喝。”
这首歌谣说的是五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有一个老师叫岐伯,是当时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他为了医治百姓疾苦,踏遍咱这儿的山山水水,尝遍了上百种野生中草药。咱土谷山的群众为纪念岐伯和他的妻子岐婆,就传下来这一段动人的歌谣。
相传咱土谷山是黄帝当年君临天下,封臣拜将,用五谷祭天的地方,山顶还遗留有当年祭天的神坛。
土谷山高高耸起,东边坡缓,西边陡峭。很早以前,西边山脚下流过的敏水水势较大,窄处水深没顶,水流湍急,宽处水深齐腰,形成湖滩。
河中生长着各种水生动物,鱼虾王八,应有尽有,河蚌也特别多,咱这老百姓俗称“蜞珀”。这些蜞珀也不安分,顺坡往山上爬,满山遍野,五光十色,人们便把这土谷山叫成了“蜞珀山”。
当年天师岐伯被黄帝请到了咱们密县,他的老婆也跟着来了。他老婆也不知道姓啥叫啥,经常和岐伯私跟着来“蜞珀山”上采药,有时候就住在半山腰的山洞里。岐伯和黄帝也经常在这个山洞里讨论治病救人的道理。岐伯的老婆很聪慧,是个热心肠,好帮助人,人们见到她都喊她“岐婆婆”。
咱这土谷山上还有一个天然石药臼,岐婆婆经常帮着岐伯分捡晾晒草药,把部分草药在石药臼里捣碎,用来熬制药汤。
这岐婆婆有时候来到河边捡拾河蚌,河蚌的肉鲜嫰可口,营养价值高,她就分给大家吃。她把蚌壳和珍珠捣碎了,用来入药,治病救人。如今当年捣药的石臼还在,石臼周围的石板上还留有岐伯和岐婆婆的石脚印。后人就把这土谷山也叫做“岐婆山”。
现在咱这土谷山上,还留有不少黄帝和岐伯活动的遗迹。山顶祭天坛上建有一座庙宇,上殿供奉的是关帝,下殿两厢,东侧供奉着药王爷,就是医祖岐伯,西侧供奉着老奶奶,就是岐伯之妻岐婆婆。
土谷山庙宇供奉的岐婆婆
庙宇下方有一条长约一华里的山洞,两头贯通,里面曲径通幽,夏天凉快,冬天暖和,相传当年黄帝和岐伯经常在这里研讨医术和治病的原理,人们就把这个洞叫作“岐黄洞”。
出东洞口往北20米,是岐伯讲经论道园。再往北上到岭头上,距岭头不足20米处有一空地,这里有一块巨大光滑、青白相间的大石板,石板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药臼,相传就是当年岐伯与岐婆婆捣制草药的物件。这石药臼里总是有半臼水,天再旱也不会干。
石药臼
在祭天神坛东边一处平台上,有一眼囗径一米半、深约丈把子的熬药井。据说当年岐伯与黄帝用这口井水熬制汤药,治病救人。
岐伯熬药井
出西洞口往北,原来有一个高大的石屋,据说是当年岐伯打造,让妻子岐婆婆居住的地方。不过这石屋在70年代大集体时,半夜突降暴雨,山体滑坡,石屋倒塌了。
流传地域:新密市苟堂镇土谷山一带
讲述人:李新建,1958年生,新密市苟堂镇付家门村人,中师学历,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