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络
三国时期,有个郎中,叫葛云,对病人很热心。一次,有个女人来请他,说她丈夫四肢无力,只想睡觉,不想吃饭。葛云一听,就知道是发痧,但他没本事医。过了几天,听说那个病人死了,葛云十分内疚。
正当葛云心里烦躁时,他见孙子趴在桌上,懒洋洋地不干活。葛云看不惯,就打发他去挑水,孙子却说没力气。葛云彻底恼火了,骂他偷懒没出息,拿起一根乌梢竹就打。孙子倔强不讨饶,被打得身上血痕条条。第二天,孙子一早就精神抖擞地去挑水了,葛云见了倒心疼了,便问孙子:“背上还痛不痛?”孙子说皮面上还有些痛,还说昨天实在没气力,只想睡觉,并非故意偷懒,不过今天倒好了。葛云这才发现,孙子说的也像是发痧呀!
后来,葛云试着在其他发痧病人背上刨出一条条血痕,结果病情果然有改善。通过实践,他还改进了方法,用手扭,效果更好,也不像刨那么伤皮肤,就告诉给乡亲们。至此,扭痧疗法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