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历史文献中透露了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

作者:郑观州 王献涛

从上古史探寻新密中医药文化

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郑观州

新密市文联创研中心(河南新密)王献涛

摘要:本文从新密的山势地貌、考古发掘、遗迹传说以及古文献中记载的与新密有关的中草药信息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新密的中医药文化。新密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几乎都与上古史有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本文对新密的上古史进行了梳理,采用了长年田野考察的成果,进行了诸多文献搜集整理,把黄帝与岐伯纳入同一研究课题进行思考,拓宽了岐黄文化研究的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及其形成的岐黄文化在上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历史文献中透露了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

伏羲山上有许多千年古亢树。据清嘉庆版《密县志》记载:“《山海经》:‘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意思是说:亢木的果实吃了可以不得病。

同一本县志上还记载:陶潜在《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丹木在何许?乃在峚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百余拟李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实,见重我羲皇”。“峚”字和“密”字相通,山指的就是伏羲山。意思是说,伏羲山上的亢木果实,吃了可以长寿,因此被伏羲氏所看重。这说明,伏羲氏确实在这里活动,并且以山上的亢木果实为食,使自己和他的子民长寿。

据《山海经》记载:“浮戏之山,东有谷,曰蛇谷,上多少辛。”《山海经笺疏》注:少辛即细辛也。

《山海经》:“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花白而赤实,名曰蓟柏,服者不寒。《山海经图赞》注:蓟柏白华,厥子如丹,实肥变气,食之忘寒。”

《山海经》又说:“大隗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耆而毛,青花而白实,其名曰蒗,服之不夭,可以已腹病。”(注:现称狼毒,可治腹病。)

清嘉庆版《密县志》引《山海经》:“密山之上,丹水出焉,中多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玉膏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可见,在新密,上古时期即有多种药材入药。

金银花。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有金银花出密县五指岭(即浮戏山)的记载,早在600多年前就弛名全国,是新密一味有名的特产中药。1914年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首次展出,获得很高声誉。1980年,全国医药总局在北京召开的金银花评比会上,众多专家认为,密县金银花“花条长、骨茬硬、色泽佳、质纯净、味浓清香、泡茶入杯直立、为全国同类之冠”,从而被定为特级银花。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评价说:“全国银花看河南,河南银花看密县。”

酸枣仁。密县浮戏山区的南龙村一带,是密县特产酸枣仁的集中产地,此地酸枣色泽红亮,肉厚皮薄,一核双仁,入药疗效高而称上品,现在远销全国各地。

除了众多的中草药外,新密还有许多古医学家活动的踪迹、遗址。

大隗山因“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而得名。黄帝、岐伯、雷公在大隗山上长期活动,留下诸多遗迹,后人建庙祀之。

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杂志》中记载:“轩辕宫在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中记载:“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民国《禹县志·山志》中记载:大隗山“其西山腰峰迥处为南崖宫,祀黄帝、岐伯、雷公”。

清顺治年间拔贡柴栴在“大隗晴岚”一诗中写道:“一抹青山入画屏,轩丘层岫插长空。满倾玉斝歌金缕,剩有烟云净晓风。”诗中“轩丘层岫插长空”一句,是说轩辕丘即黄帝的宫殿依山而建,顺着层层山峰直插云霄。

清乾隆年间的密县诗人钱青简在“大隗怀古”一诗中写道:“十里晴峦翠色重,扪萝引蔓访遗踪。台沈力牧荒丛棘,洞老轩黄秀古松;石碣模糊秋月照,丹炉冷落晓岚封……”诗中描写了大隗山上有轩辕黄帝的宫殿;大隗山原是古人炼丹的地方,当年丹炉烟气氤氲缭绕。

岐伯、雷公都是黄帝时期的著名医家,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与他们的对话写成的。

位于新密市区15公里的来集镇李堂药王庙,相传始建于唐代,后经多次重修、扩建。

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记载:按明洪武元年(1368年)《礼志》规定,“以太牢祀三皇”,此庙应供奉三皇(伏羲、炎帝、神农)、称作“三皇庙”,伏羲定阴阳、制九针,炎帝尝百草,黄帝教民治百病,都是中华医药之祖。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此庙除供奉三皇外,庙内“勾芒、祝融、风后、力牧(上古时期著名医家)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岐伯老师)、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黄帝时期的名医均在此庙供奉之列说明,新密不仅是伏羲、炎帝和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时又是上古时期著名医家活动的中心区域,先民们在这里演绎了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华夏医药创世史诗上的壮丽活剧。

250多年后的明天启六年(1626年),此庙才改为供奉唐代药王孙思邈。

在新密市白寨镇有座山头叫摩旗山,相传是当年黄帝在这里聚义出兵北伐蚩尤的出发地,山顶有个洞叫摩旗穴,是当年黄帝插军旗的地方,摩旗山的西方有个弹唱沟,《密县》上记载:“昔为黄帝乐院”。著名医史学家郑怀林教授到这里考察后,认为古“乐”与“药”相通,音乐“乐”与中药“药”只是多了一个草字头,所以他认为,这个地方也与中医药的起源有关,建议在这里竖一块碑,并亲自撰写了如下的碑文《黄帝乐苑碑记》:“天籁地籁,唯自然之造化,而人籁诚文明之嘴矢。昔黄帝继羲皇神农而创制乐律歌舞,教化烝民,辅助礼仪,慰勉性灵,讽敌劝上,移风易俗,保健身心,其功德无量。”

今新密白寨摩旗山之阳,有黄帝乐台遗址在焉。摩旗山西侧,又有黄帝时代弹唱沟、帐幔沟遗迹,世传当年黄帝及其将士练武演兵暇余,辄弹奏乐曲,演唱歌舞于斯,故名。察其地望,考其史志,访问村民,信以为此乃黄帝乐苑也。黄帝素重乐舞之功用,曾命伶伦作乐律,以竹木、玉石、土陶、鸟骨做管乐;以丝筋做琴瑟弦乐;以兽皮、木梆、石器、陶器做打击乐。其声音,惊天地,撼山河,乐心神,增斗志,和人气,镇妖邪。

古文献记载,黄帝定黄钟律之宫音。铸十二钟,以和谐五音,演奏《咸池》、《六音》、《九招》等乐曲。又以钟定五声标准:青钟大音、赤钟重心、黄钟洒光、景钟昧其名、黑钟隐其常,然后天地之生美耶。

平定战乱之后,黄帝作《枫鼓之曲》十章:计有《惊雷震》、《猛虎骇》、《鸷鸟击》、《龙媒蹀》、《灵夔吼》、《雕鹗争》、《壮士奋怒》、《熊罴哮吼》、《石坠岸》、《波汤壑》。又有大悲乐曲《清角》之作。

《古今注》云:“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之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至此,大抵民乐、礼乐、军乐具备。洄溯历史,可见岐伯不仅仅是医学师祖,亦军乐之始祖也。

稽查汉字繁体“药(藥)”字,“草(廿)”字头下为“乐(樂)”字,望文遐想,纵横时空,探颐破译,莫不是“(本)草”与“樂”之间有某些必然文化联系?令人寻思。

黄帝文化乃中华民族之主体文化,遗存于新密者独盛,乐舞文化是其一也,且传承嬗衍,历沧桑而流芳于今。肇启于黄帝音乐歌舞文化之渊薮,复经千年氤氲萌发,使地方戏应运而生。

文化基原往往在最适宜之生境中成长,是故新密被公认为"豫剧摇篮”,则不难理解矣。进入新时期,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新密既有新发现,又有新发展,和着黄帝乐舞之神韵,高奏创新之进行曲,将上演更加壮美之历史话剧。”

从上述新密的地形地貌,遗址、遗迹和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新密市史前文化遗址、遗迹非常丰厚,且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数量多而集中,只要进行考古发掘就不会落空;二是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不间断;三是考古发掘、遗址遗迹与民间口碑传说相对应。正如考古专家赵春青在论文中所说的,溱洧流域不仅拥有众多的神话传说,而且拥有丰富的先秦文化遗址,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遗址的分布更是星罗棋布,在这些遗址当中,有的还与古史传说挂上了钩。

世界传统医学联盟学术委员、医史人类学家、中华医史学会常务理事郑怀林教授于2009年10月和2010年7月,两次带领相关人员,对我市有关“岐黄”文化进行了医史人类学田野考察。他在考察后撰写的论文《关于新密岐黄文化的考察报告》中感叹,“在新密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医药文化从发生到发展,再到发达,代不乏人,亦不乏术。史前医药文化的星星之火,向此中心辐集,中心的圣火又向四面八方辐射,逐渐形成了熊熊烜赫的不灭态势。

岐黄集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各族医药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充当了华夏医药史诗中最重要的主角和传递圣火的伟大的火炬手。从伏羲的医易、神农的医药,至黄帝时形成为医学——它是中医药学的知识元、知识包及知识体的宝库,也是其中医药学的文化渊薮。医食、医易、医农、医艺、医意、医药等诸多交叉而形成的复合源流,亦如百川汇海,汇入到岐黄文化的海量知识库中。”这是对新密地区中医药文化在上古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高度评价。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洪山信仰与明清时期中原药材市场的变迁
标签:岐黄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