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观州 王献涛
从上古史探寻新密中医药文化
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郑观州
新密市文联创研中心(河南新密)王献涛
摘要:本文从新密的山势地貌、考古发掘、遗迹传说以及古文献中记载的与新密有关的中草药信息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新密的中医药文化。新密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几乎都与上古史有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本文对新密的上古史进行了梳理,采用了长年田野考察的成果,进行了诸多文献搜集整理,把黄帝与岐伯纳入同一研究课题进行思考,拓宽了岐黄文化研究的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及其形成的岐黄文化在上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新密上古时期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文化传承没有间断
五指岭位于新密市西北方,其周围的山峰统称浮戏山。《山海经》中对浮戏山的记载十分详细,《山海经·中次七经》:在泰室山东北方向有“浮戏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黄)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辛。”蛇谷,即新密市尖山风景管理区楼院村的山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写到他当年从荥阳到新密游天仙庙时也路过了“蛇谷”这个地方。
说到伏羲,人们往往会想女娲补天的故事。《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里,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烧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译文】过去上古时候,天的四边崩裂,大地塌陷。天不能全面地覆盖一切,地也不能周全地容纳万物。大火蔓延焚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了善良的人民,凶恶的大鸟抓走了老人和孩子。在这时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折断海龟的足支撑天的四角,杀掉黑龙救助冀州,积存芦灰止住洪水。苍天补好,天的四边端正,洪水干竭,冀州平安了,猛兽死掉了,善良的人民才得以生存。
在五指岭周围的巩密关村、钟沟村、助泉寺村、华家店村,就有许多各种颜色融结在一起的花岗岩石块,细看不止5种颜色。
伏羲氏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八卦。《易经·系辞传》说:伏羲“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他历史文献中也都肯定伏羲如何发明八卦。
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经过考察后认为:伏羲山上的这些槽刻线条与伏羲画八卦有关。伏羲山北麓有一条深深的山沟叫做钟沟,沟东侧的山叫做天皇山,是伏羲氏长期生活的地方。钟沟有些巨石上有自然生成、排列得规律、整齐匀称的线条,有长有短,如图画一样清晰、整齐。伏羲可能受到这些线条的启发,阳爻阴爻,一短一长,形成了八卦。当地群众称这种石头为“伏羲石”,中医重要理论基础——阴阳,也源于此。
开旸山位于新密城区以西,山南坡有开旸庙,是祭祀炎帝的庙宇。因为炎帝是火神,掌管阳光,所以此庙是座祈晴庙,在阴雨连绵需要阳光的时候,老百姓都到这里祈求晴天。在全国,用于祈雨的龙王庙很多,而祈晴的开旸庙却很少。
新密尖山风景管理区田种湾村桑树弯村民组有一座炎帝庙。新密老城南关也有一座炎帝庙。新密的火神庙特别多,据说与炎帝在此活动有关。
新密市城西9公里处有补子庙和补国城遗址,史学家认为是三皇时期的补国。《路史·国名纪六》将“补”列入“三皇时期的侯伯之国”,并说“炎帝伐补遂”这也说明了炎帝的确曾在新密活动。
炎帝即神农氏,自古即有“神农尝百草一日九中毒”的传说。
民间传说,神农氏炎帝为了采药给老百姓医伤治病,跑遍了古密的山山水水,凡是他认为能够治病的花草都要亲自尝一尝,一天就会多次中毒。
据《密县志》记载,密县景内野生药材有1296种,医药部门经营的259种药材中202种属于密县地产药材,包括根茎类的沙参、元参、丹参、苦参、川芎、生地、黄芪、白芍等;果实类的牛子、二丑、车前子、兔丝子、女贞子、白芥子等;全草类的薄荷、大蓟、小蓟、益母草、车前草、地丁、瓦松等;菌藻类的银耳、马勃、天麻、菌灵芝等;花叶类的银花、洋金花、桑叶、菊花、合欢花、鸡冠花等;树皮类的杜仲、椿根皮、丹皮、合欢皮、桑皮、苦楝皮、地骨皮、五加皮等;树脂类的竹菇、皂刺、忍冬藤、夜交藤等;动物类的羊肾、狗肾、上甲、螃蟹、蝉蜕、全虫、土元、獾油、蜂房、蛇蜕等。
在新密,与黄帝相关的遗址、遗迹和相关地名有50多处,可分为4类。
一是以具茨山、大隗山为主线的黄帝访观问道的系列遗址。
具茨山由西向东跨越登、密、禹、新4个市境,包括密岵山、荟萃山、承云山、崆峒山、灵崖山、火门山、讲武山、七敏山、大鸿山、石牛山、大隗山、风后岭、老山坪等30多个山峰。
据《庄子》、《抱朴子》记载,黄帝在具茨山的活动多在新密市地界,故这里有关黄帝活动和后人纪念黄帝活动的遗迹、遗址也比较多。
纪念黄帝四大臣将之一的大鸿山,相传是大鸿氏屯兵之地。在山东侧有擂鼓台,相传大鸿山在此练兵以鼓为号,声震山谷,十分壮威。这里有黄帝女儿的梳妆楼。在山南坡有御花园,如今还有花园坡地名(今属禹州市辖区),在山北腰有“黄帝避暑洞”。
大鸿山北面紧连岐伯山,山上有岐伯塚,当地老百姓称药王塚,山下有岐伯泉、岐伯祠。山口处有养老湾,传说是黄帝时期大鸿、岐伯等功臣疗养的地方。
大隗山位于新密市东南25公里的苟堂乡。相传是黄帝拜访过的智者大隗真人的隐居之地。紧邻大隗山东(在新郑市境内)有风后岭,是黄帝拜风后为相的地方。山上建有黄帝庙和嫘祖洞。大隗镇也是因黄帝问道大隗真人而得名,是中原历史名镇之一,位于新密市东南17公里处,镇内原有大隗真人神祠、黄帝庙和嫘祖庙。
位于大隗镇西1公里处的观寨村有为纪念黄帝访广成子而建的修德观(又名修德宫)。修德观东侧有一长约15米,宽约6米的台地,形似龙状,曰“卧龙台”。台下有一古洞,相传为广成子所居。现存有元代卧龙台石刻一块,碑文记述了黄帝访广成子的故事。另据《密县志》记载,县西方山保还有一卧龙台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这个卧龙台现在荥阳市庙子乡境内,距神仙洞很近。
二是以黄帝宫为中心的黄帝讲武备战遗址群。
位于新密市刘寨镇的黄帝宫(又名云岩宫),相传黄帝当年讲武备战于此。
宫内现存有元代石刻风后八阵图碑(风后为黄帝军师)。原宫前有讲武门和轩辕门,1958年被毁,宫内石岩上有天然洞穴名“人祖洞”(祀黄帝,风后)和“嫘祖洞”(又称王母娘娘洞,纪念黄帝正妻嫘祖),向东伸入武定湖的半岛上还有嫘祖庙遗址。在宫北岩下有黄帝藏兵符洞,传说是黄帝认为国家已统一,天下太平,无须再打仗了,就把兵符投入了涧洞中。
黄帝宫东南3华里处有黄帝的拜将台,现称台子岗,又称力牧台、熊台,相传是黄帝拜力牧为将统领三军演练习武的指挥台。
宫南1华里处有黄路坡,相传是黄帝到力牧台常走的路。
紧临黄帝宫东南2华里有养马庄,相传是黄帝驯养战马的地方。
宫西南有马骥岭,相传为黄帝当年赛马、选马、驯马场地。
黄帝宫北3华里处有仓王庄,相传是黄帝当年的仓库,又说是仓颉造字的地方。
白寨镇西北有摩旗山,山上有摩旗穴,相传为黄帝调遣军队插军旗的地方,
在摩旗山脚下还有黄帝的议事台(今称议台)和弹唱沟,史载为黄帝乐院。
三是以轩辕丘(古城寨遗址)为代表的黄帝建都安邦的地方。
古城寨是黄帝建都的地方,此外,新密刘寨镇有武定山,传说是黄帝战胜蚩尤后班师归来庆功的地方。
在岳村镇岳村东面还有黄帝岭,岭下有凉水泉,相传为黄帝出征来回路过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刘寨、大隗、来集3镇的大片桑田,据传是嫘祖当年植桑养蚕遗留下来的“铁杆庄稼”。在大隗古镇里还有黄帝庙和嫘祖庙(机神庙)遗址。我国古代把农业称“农桑”,把故乡叫“桑梓”,可以从此找到渊源。
四是以天仙庙、天爷洞、神仙洞为代表的分散在新密市各处的黄帝活动纪念地遗址。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他在天启三年(1623)到达密县游览的经过:“过密县,抵天仙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
天仙庙位于今城关镇杨寨村,现在该庙大殿内还供有黄帝与其4个大臣:风后、常先、力牧、大鸿的塑像,黄帝三女建于中院。
在洧水上游的平陌、超化交界处,有灵岩山,山岩上有洞称天爷洞,相传为黄帝战败蚩尤之后举行庆典,在此拜天祭祖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之处。
在尖山乡有神仙洞,相传广成子在此修练,黄帝到此访贤问道。
此外,文献记载“黄帝”在新密西北山上探密山之玉,现发现了众多采玉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