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观州 王献涛
从上古史探寻新密中医药文化
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郑观州
新密市文联创研中心(河南新密)王献涛
摘要:本文从新密的山势地貌、考古发掘、遗迹传说以及古文献中记载的与新密有关的中草药信息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新密的中医药文化。新密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几乎都与上古史有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本文对新密的上古史进行了梳理,采用了长年田野考察的成果,进行了诸多文献搜集整理,把黄帝与岐伯纳入同一研究课题进行思考,拓宽了岐黄文化研究的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及其形成的岐黄文化在上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考古研究也表明,在上古时期,新密是先民们聚集生活的地方
2008年夏,“溱洧文化研讨会”在新密市召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先生在发言中讲到,他在编写《中原文化大典聚落卷》时作过一个资料统计,全河南省有裴李岗文化遗址157处,新密最多,有14处,汝州市11处,巩义9处,新郑8处,郑州7处、荥阳6处,许昌6处,鄢陵6处,登封、叶县、长葛各1处。
这说明,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新密溱洧流域是最适合古代人类居住的地方。河南省有仰韶文化遗址80处,溱洧流域有21处,最有代表性的是曲梁古城寨、牛店补子庙、新郑唐户(属溱洧流域)。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河南的聚落群变成了新密、新郑的聚落群,最大而有代表性的是新密市刘寨镇的新寨遗址,还有两个一级的聚落遗址就是新密市的古城寨和五虎庙遗址。这充分说明,新密溱洧流域是最适合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
近年来,文物考古部门在新密市境内的考古发掘,也足以证明这一论断。
20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新密超化镇的莪沟遗址,属裴李岗文化,但比裴李岗典型,属于裴李岗晚期。墓葬出现男女分穴,女性墓穴的陪葬品中有石磨盘、石磨棒、陶纺轮,而在男性墓穴中多是石铲、石斧、石镰等。这说明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已开始种粟,有了农业生产,出现了男女分工,女性以做家务劳动为主。因此,考古界专家学者认为,莪沟遗址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20世纪末,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在《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新郑县志》等大量文献资料中发现“古城寨为郑国古城”、“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轩辕丘在新郑西北二十五里”等信息,提议省文物部门对新密古城寨进行调查,得到了河南省文物所原所长安金槐和原河南省文博院院长许顺湛先生的支持。
1997年10月初,他们指令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住新郑工作站对古城寨进行试掘,试掘期间通过在南北城墙掘探沟,发现这座古城是建在仰韶文化层上的龙山时期的古城,其建筑规模之大,筑墙技术之先进,在以往考古中很少见到,于是省文物部门很快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正式发掘报告,于1998年列入国家发掘项目。
由于古城寨城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于2000年尚在发掘中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列为2002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个预发掘项目之一。
在古城寨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考古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如北京大学文博院院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伯谦,中国历史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俞维超,原北大考古系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严文明,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副组长张中培,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安志敏,中国《文物》杂志社主编楼宇栋等100多位到古城寨发掘工地调研考察。
此后,2003年11月在新密市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研讨会”。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认为:“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市是开展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中国古都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迈步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
与众多学者一样,我认为黄帝所都之轩辕丘就是新密市之古城寨遗址。”这也是众多专家集多年的考古调查和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新密市新寨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晚期和夏早期的文化遗址,考古界认定为“新寨期”,随着对新寨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在遗址中发现了目前河南境内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和大量的高规格器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驻新寨工作站队长赵春青在他撰写的《新密新寨城址与夏启之居》一文中说:“新密新寨城址的位置完全符合《穆天子传》所记载的穆天子经黄台岗(黄台岗即距新寨遗址北3公里,新密市黄帝宫东南不足1公里的力牧台,《河南通志》和新密县志上多处记载力牧台又称黄台、黄台岗。)观夏启之居和《水经注》所云夏启之居的地望,城址的始建年代落入夏代早期范围内,新密市附近周边县市没有比它更大的同期城址或遗址,依照遗迹遗物的规格,它本身具备王都的特征。因此,我们推断,新寨遗址是夏启之居所在地。”
2009年秋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河南省新密市李家沟遗址。李家沟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岳村镇李家沟村西。该处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约20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部倾斜,黄土堆积发育。属于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椿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西侧。李家沟遗址即坐落在椿板河左岸以马兰黄土为基座的2级阶地堆积的上部,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
这一新发现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认识该地区及我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中原地区联结着我国及东亚大陆的南北与东南,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然而在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环。这一缺环严重制约着史前学界对于该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探讨,形成对该阶段文化面貌认识上的空白。
李家沟遗址上述发现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其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石代的演化历史,展示了本地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填补了前述的缺环与空白。
因此,李家沟遗址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