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观州 王献涛
从上古史探寻新密中医药文化
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郑观州
新密市文联创研中心(河南新密)王献涛
摘要:本文从新密的山势地貌、考古发掘、遗迹传说以及古文献中记载的与新密有关的中草药信息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新密的中医药文化。新密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几乎都与上古史有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本文对新密的上古史进行了梳理,采用了长年田野考察的成果,进行了诸多文献搜集整理,把黄帝与岐伯纳入同一研究课题进行思考,拓宽了岐黄文化研究的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及其形成的岐黄文化在上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新密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新密位于中原腹地,古老的溱水、洧水横贯全境,是古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为什么新密的山水能够培育出华夏文明呢?
从地形上看,新密市区的西、北、南三面环山,象一处大宅院。《汉语大词典》释“密”:“《尔雅·释山》:‘山如堂者,密。’郭璞注:‘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从文中引用《尸子》语可知,这里的“堂”不是指堂屋。在古代,“堂”并不是指房屋,而是人工筑起的四方台基。
《汉语大词典》解释“堂”字:①夯土使高出地面成四方形的房基。②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密”字原来写作“密”字(读“fu”音),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新密西北部的伏羲山有关。
伏羲,在古代典籍中又写作伏牺、宓羲、伏戏、浮戏、庖牺、包牺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牺之王天下者,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密”字上“宓”下“山”,当与伏羲所居住的地方有关。
如果确如《尚书》所说,伏羲时代就开始造字,那“密”字当已出现。新密市境内的山,不高也不险,容易攀登,朝登暮返,甚至可一日往返数次,这很方便先民们狩猎采摘。
有人说昆仑山或西部某座陡高的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此高陡的山,现代人上下尚困难,实在难以想象先民们会在那里生活。
新密西部的山中多溶洞,是良好的居住场所,便于先民们出居谷汲(谷汲就是到溪涧中打水的意思)。在新密市境内现存大小溶洞还有几十个,尖山乡的神仙洞,平陌的天爷洞等,在古代可供先民们居住。中部和东部土层厚而且土质好,正好具备半穴居或建筑窑洞的良好条件,而且这种土质又是浇制陶器的良好材料,所以新密自古以来就有制陶的历史,唐宋以来陶瓷业十分发达,现存的有老城西关的唐宋古窑址,大隗窑沟宋瓷窑址,最近,在牛店镇月台村还新发现了五代时的柴窑址。
新密溱洧两岸土质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新密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冬天西北方的山可以抵挡寒冷的西北风,夏季,那凉爽湿润的东南风又可顺利进入。所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先生和许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古代,新密是难得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新密的地形也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新密的地形正是西北高,东南低。当时人们认为日月星辰都是落在西北的山上。五指岭是新密市最高的山峰,在新密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自古以来,新密的农民称五指岭为麦熟孤堆,意思是每年夏季当太阳落到上面山头时,就该收麦了。
新密市境内的两条河——溱水和洧水,从市区东南的曲梁乡大樊庄村汇合后流入新郑市,与“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正相符。所以在新密、新郑一带,历来就有共工触山的传说故事。
现在若从新密市的刘寨、曲梁南部看风后顶(现新郑将此山改名为始祖山),正是折断了半截且根基有点歪的柱子。风后顶现位于新郑市境内,其西麓与位于新密市的大隗山接连,这里两座山峰都是具茨山的一部分。据考证,“具”是祖根的意思,“茨”是仅次于祖山嵩山的山。
具茨山由西到东绵延80里,西起位于登封境内的密岵山,依次由崆峒山、大鸿山、风后顶等10多个山峰组成,靠东的几个山峰都因有黄帝及其军师将臣的活动而得名。
新密市境内有两条历史文化名河,叫洧水和溱水。
洧水发源于登封市大冶镇的阳城山,从登封弋湾流入新密境,经平陌、超化、大隗、刘寨、曲梁,在曲梁乡大樊庄村的交流寨与溱水汇合后流入新郑境内称为双洎河。
溱水又名曾水,发源于新密市白寨镇牌坊沟村的鸡络坞,流经白寨、岳村、曲梁3个乡镇,到大樊庄村的司河村民组,上游27.5公里全在新密市境内,下游约1公里为新郑、新密两市的界河。
洧水原名“有水”,因黄帝之父少典在这里建立有熊国,后来这里成了有熊之墟,这条河流经有熊之墟,所以叫“有水”。
溱洧二水在历史上并称溱洧,在先秦历史文献中有26处记载。新密的溱洧二水不深不湍,由于流域面积较小,形成灾害性大洪水的机率也小;在少雨的冬春季,河水也不会阻碍来往交通,先民们在河边居住相对比较安全方便。
《诗经·郑风》“褰裳涉溱”,“褰裳涉洧”的诗句,正是对溱洧二水便民利民的形象写照。
古诗:褰裳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译文: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溱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人爱?傻小子呀真傻态!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洧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男爱?痴小子呀真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