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嘹歌山、嘹歌门寻踪

作者:张怀州 摄影:郭建岭

嘹歌,顾名思义,放声歌唱。嘹歌,竟至有山,名曰嘹歌山。山有关隘要塞,名曰亮岗塞。山下有村,曰嘹歌门。村下有河,河边有泉,名曰“乐泉”。

打开袁庄乡地图,乱石坡村与白寨村交界的地方,郝然标注着这些地名。

这些地名,在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人在此“嘹歌”。

几年前,曾就这个问题前去打探,但是由于道路不熟,到了山前,已经傍晚时分,只远远望了一望,望见山上有个诺大的采石坑,便匆匆返回,未及看到嘹歌山全貌。只听说这里是黄帝军队唱歌的地方。

黄帝军队曾经唱歌,曾经在这里唱歌。这个地方怎么会打上黄帝文化的印迹?

 为一探究竟,我约上《袁庄乡志》主编郭建岭老师,与医祖岐伯文化中心王胜利一同前往。

驱车在山顶村,山道起起伏伏,山沟纵横交错,绿树、茂草在山坡上生机盎然,小村庄一晃而过。绕过好几道弯,下了大坡,来到乱石坡村,接住当地向导李合彬老师,我们就转向嘹歌山。

乱石坡村位于荥密交界处,嘹歌山在乱石坡村南,海拔约500多米,是袁庄乡、白寨镇、岳村镇三个乡镇的交界地,向西北、东南方向绵延约一公里。主要山岭在乱石坡村。

这几年乱石坡村广种油菜,春天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盛开,山坡梯田成为油菜花的秀场,浓酽酽的芬芳花香随风飘荡,到处都是诱人的风景画,花开时节油菜花节吸引着五里八村的乡亲前来踏春赏春,昔日贫穷的乱石坡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嘹歌山下油菜花节盛景

说话间,在李老师指引下,我们拐弯来到一个大石坑。原来乱石坡嘹歌山青石质量很好,早几年当地人靠山吃山,开采石头卖钱,把整整一座大山都挖空了。站在山口处,大大石坑方圆有三四百米,坑壁成了绝壁,坑底两个大水塘,水质清澈,无一丝污染,碧波荡漾,山水相映,绿水青山,构成一幅奇异的画卷。

李老师说,这个大水坑的位置就是亮岗塞,刚好处在进山的山凹口。由于这里位置较低,所以就挖成了一个几十米深的大坑,乃至聚水成塘了。地图上虽然标记的是“亮岗塞”,但是老百姓依然称“嘹歌塞”。

我想,这里应该是黄帝军队驻守的地方,要不为什么叫“塞”呢?塞肯定是要地,与军事活动有关,既是塞,就要派兵驻扎,保卫他的安全。是不是那支唱歌的军队在此驻扎呢?如果是,那这支军队真是能文能武了。出征能打仗,高歌能鼓舞人心。或者这就是一支专门唱歌的军队,是不是黄帝时代的仪仗队、军乐队呢?

石坑比较大,少有人迹,雨水冲刷,道路不平,我们沿着边缘驱车前行。不远处,李老师说,到嘹歌门了。

脚下拐弯的地方,就是一个石子厂遗迹。新密市从2009年,就一律关闭石子厂,以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者。石子厂靠山面沟,把石头挖出来以后,拉到这里,破碎机打成碎石,或者石沫,看刚才这个石坑的规模,石子厂没有十年二十年,吃不出这么大的山坑。

转过石子厂,山岭朝南的方向,有一个小村庄的遗迹。村子就是嘹歌门。不过村子已与嘹歌没有任何关系了,只是这里因为有人居住,就居住在嘹歌山下,这个村子就名为嘹歌门。嘹歌门的称呼明显是因为嘹歌山、亮岗塞而成。

村下是洛河河谷,是贾鲁河源头,谷地宽在二三百米,对面也有大规模采石的遗迹。村子靠在河谷北沿,几棵大槐树密密地长出来,下村庄去的路已完全被荒草荆棘长严,透过树缝,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院内有房基残迹。我们身后靠山坡,有排坍塌的窑洞,塌方落土把窑洞口快遮严了,仅剩很小的窑洞口,可以看出这里确实有人居住过。不过在周围遍布石子厂,开山炸石随时发生,声音震耳欲聋,粉尘污染严重,这样的环境里,已明显不适合生存。李老师说,他小时候来过这里走亲戚,后来几十年没来了。也就是说,三四十年以前,这里的人就搬走了。

村后就是小山——嘹歌山主峰,山包圆实,荆棘从生,在乱草丛中,有电线杆,采石人栖身的小屋。站在山前,可以看到白寨镇的岎山,岎山下郑少高速劈山而过,车辆如流,往返不息。

查了一下百度地图,发现乐泉就是河道中。这个乐泉我去过,泉在后河水库下方三四百米处,泉池不大,长满芦苇,有水泵管道曾经往山上抽水。后河水库在上游500米处,乐泉泉池曾经1973年被垒砌过,修了提灌站,有刻石记载,石上刻有五角星,名为“罗泉”。

从罗泉往下两公里到白寨镇张楼沟村,有寨名洛河寨,有自然村名洛河组。可见这条河,叫洛河。地图上叫乐泉,有地名叫洛河,碑上刻罗泉。到底是乐泉、洛泉,还是罗泉?河是乐河、洛河、罗河?反正是一个语音,念luo,二声。密县本地话,乐,洛,罗,是同音字,都是一个音。

远古时期没有字,有语言,字是后人发明的。同一个音,可以写成多个字。如果这个泉确实是“乐泉”,亮岗塞可能是也是嘹歌塞,后人声音念转形成。那么,嘹歌山、嘹歌塞、嘹歌门、乐泉、乐河,则同出一源。

站在嘹歌山上,向东北方向望去,摩旗山在山雾中隐现,约距嘹歌山4公里远。在摩旗山下,有乐台庙、弹唱沟、屯粮凹,都与黄帝文化有关。摩旗山相传为黄帝插旗招兵、北伐蚩尤出征之地,屯粮凹是黄帝存放军粮的地方,弹唱沟是黄帝乐人弹唱之地,乐台庙是黄帝乐院。

可见在黄帝时代,黄帝不但重视粮草先行,也重视文艺先行,十分重视“文工团”建设,善于用音乐和歌声鼓舞士气。如果摩旗山下,是黄帝文工团,那么相距不远的嘹歌山下,就是黄帝时代的合唱团、歌剧院,亦或军乐团、仪仗队所在地。

那么是谁在为黄帝操持这些工作呢?

《隋书·音乐》云: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岐伯都作过哪些乐曲呢?据《云笈七签》记载,“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乐鼓吹,谓之箫铙歌,以为军之警卫,《棢鼓曲》《灵夔吼》《雕鄂争》《石坠崖》《壮士怒》《玄云》《朱鹭》等曲,所以扬武德也,谓之凯歌。”《资治通鉴》云:“黄帝命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神钲等许多乐器,教出了一支鼓乐队,把音律用战争。他用鼓声来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并定出击鼓吹号为进,鸣金击钲为退的号令。岐伯指挥演奏,各种乐器或缓或急,或轻或重,或单击,或合奏,和缓时如仙乐缭绕,急促时如巨雷轰顶。这些音乐,令伤者凝神忘痛,健者勇气倍增,音乐一出,万众同心,有势破山河之力。

 那个人就是岐伯。

相传,黄帝讨伐蚩尤,九战九败,退守云岩宫。而荥密山区的横岭是进入密县山区的第一道屏障,摩旗山、嘹歌山就在这一线的主峰,标志明显,地势重要。

黄帝在黄帝宫修德振兵,日夜操练,拜风后为将,发明了《风后八阵图》,取得了兵法上的优势。黄帝西巡,拜岐伯为天师,引载而归,使典主方药,取得了医学的优势。

世人皆知岐伯是药王,很少人知道岐伯还是一位博物家、音乐家。岐伯通音律,会制作   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岐伯被黄帝请来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士气问题。由于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元气大伤,不仅黄帝自己苦闷不已,士卒也未战先怯,勇气低靡。黄帝求教于岐伯。岐伯说,治兵先治其心,励兵先鼓其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治心者,莫过于乐。乐者,药(藥)也,乃治心实气之药(藥)也。

黄帝发现音乐是直通心灵之音,战时使之振奋士气,扬我军威,和平之时,用于祭礼天地神灵,陶冶和教化民众。

这样看来,嘹歌山是一座音乐之山、歌唱之山。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合唱团可能就出自这里。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军乐队可能也出自这里。

岐伯就是这位音乐家、指挥家。

考察摩旗山、弹唱沟、乐台庙、嘹歌山、亮岗塞、嘹歌门等黄帝音乐旧址,眺望辽阔的山川原野,我们仿佛看到,猎猎旌旗遮满天空,成千上万的士卒排列成阵,操练整齐,呐喊誓师。岐伯仙风道骨,站在高山之上,挥舞着双臂,古老的鼓乐奏出正气之声,声声歌唱冲出肺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4500年前,人文初祖的歌唱该有多少激荡心怀。

在新密市东部的曲梁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故都轩辕丘城池庄严,宫殿基址宏大规整,证明了黄帝在这里筑城建国,坐朝施政,垂衣而治,在黄帝明堂问对之时,亦当有威仪八方的音乐声绕梁飞荡,那音乐声,那歌唱声,一定有来自嘹歌山的音乐,有来自嘹歌山的歌手。

客人在医祖圣山岐伯山考察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岐黄文化发祥圣地不仅包括岐伯山,也一定包括嘹歌山、摩旗山等遗迹,这里是岐伯实践音乐疗法、精神治疗的地方,是岐黄文化的伟大圣迹。

                      2023年7月27日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诵读《黄帝内经》倡仪书
标签:岐黄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