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未来世界的医药市场就是中国的中医药

作者:胡俊峰

“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牡丹皮60g”,以上文字,中国人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中药方子,可如果问是什么方子,鲜有人了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要是再深究,这些药有什么作用,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来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祸导致疫灾,成千上万贫民百姓死于以伤寒病为代表的疾病和瘟疫。一个叫张机的河南人,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痛下决心要悬壶济世,造福一方。经过他的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最终将实践和研究成果总结成书。可受当时传播工具的限制,这样的书只能手抄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机所著的原书亡失。后来,一位名叫王叔和的晋朝人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了这本书的断简残章,并利用自己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该书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书中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成册。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发现了一套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它的前半部分和王叔和整理成册的书相似,后半部分则是论述杂病的。

王叔和、王洙各自整理的《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又经不断整理总结流传至今,后人根据这两部典籍,倒推出中医药学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就是大名鼎鼎的“医圣”——张仲景。

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可以上溯到《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原方叫八味肾气丸,在上述六味中药的基础上,还有两味药。宋朝一个叫钱仲阳的儿科医生,为治疗小儿发育迟缓,而把医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减去附子、肉桂余六味而成六味地黄丸,并流传至今。

郝万山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 马来西亚槟城中医学院终身客座教授、捷克中医学院永久客座教授。主要业绩播报编辑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经典著作全国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等主讲嘉宾。多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捷克、韩国,以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国内多省市讲学交流。临床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难治病证和精神抑郁症等的治疗有丰富经验。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主编《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4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讲解》、《伤寒论校注》等1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主讲并已出版的VCD或DVD有《郝万山伤寒论精讲》、《亚健康与养生》、《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等。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一、从动物说起【走进中医 回归经典】
标签:岐黄之术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