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新密非遗——艾草手打绒技艺

作者:杨建敏

每逢端午,艾草这种传统中草药都会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家家户户挂艾草、熏艾香,用艾叶制作食品,来驱瘟辟邪、镇宅安神。

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苇园村一带,自古便有采集艾草、制作艾绒的传统,如今,流传于这里的“艾草手打绒技艺”已被公布为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采集艾草 杨建敏 摄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野生中草药材1296种(据1992年《密县志》),新密自古有采药、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艾草即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材之一。

艾草是中国传统野生中草药,又被称为医草、灸草、地阳草等,拥有“百草之王”之美称,其味苦、辛,性温,有温经、散寒、止痛、生肌、回阳、救逆等功效。相传中华医祖岐伯在新密岐伯山一带行医采药,采集艾草等中草药为百姓治病,与黄帝、雷公等研讨医术,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

利用艾草治疗疾病,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记载。2019年《岳村镇志》“药用植物”记载:“有藿香……艾……”

同书“名胜古迹”还记载,苇园村东部有溱水支流承云水,水南岸有堂湾山,山上有座老奶奶庙,供奉着东周时期郑庄公之母武姜氏。相传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氏和好之后,在山清水秀的苇园东部堂湾建了一座“孝母宫”。武姜氏后来就住在了这里,她识文断字,还懂一些医学,常采集艾草等中草药,运用针灸等为周围百姓治病,名声越来越大,成了民间“菩萨”。后来,老百姓就把武姜氏奉为神灵,建庙供奉祭祀,俗称老奶奶庙。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相传武姜氏亡故的日子,当地百姓会聚集在这里,后形成了堂湾庙会,流传至今。

堂湾老奶奶庙 杨建敏 摄

艾草手打绒技艺历史悠久,在新密民间代代相传。民国初期,苇园村村民张鸿运传承了艾绒制作工艺,1943年,他18岁的儿子张彦立被军阀抓壮丁,后在医务队从事采集、炮制草药工作,利用家乡传承的制绒工艺为部队服务。1945年,张彦立逃离队伍回乡,一直保持艾草手工制绒工艺,后由其长子张治业、孙子张季冬传承至今,家庭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艾草手打绒技艺采用木捶拍打、人工手搓的方式进行,主要有采摘、拣选、晾晒、陈放、捶打、手搓、提绒7道工序,保证了艾草药性不挥发、不流失,味香,药性足。

艾草的生长速度很快,艾叶一般在春季3月萌发,5月结束,采摘最佳时间在清明节前,此时艾草营养价值最高。将拣选、晾干的艾草自然陈放2至3年,以使艾草充分发酵,香味更浓。将陈放过的艾草放在石臼中,使用木棒槌进行人工反复捶打,使艾叶上的小梗脱离,形成团状艾绒。随后将捶打过的艾绒用手工反复揉搓,形成精细的团状,提取出纯净的艾绒。利用艾绒可制作艾条、艾柱等艾草制品。

制作艾绒 杨建敏 摄

艾草手打绒技艺耗时、费力,面临着失传的窘境。2021年7月,张季冬带着入行8年来的研发成果和多项发明专利,抱着“小艾草、大产业,小乡村、大发展”的返乡创业激情,投资3000万元成立河南千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艾草种植、仓储,艾草文化传播,艾草制品与艾灸智能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现已种植艾草800余亩,直接拉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新密市:岐黄圣地中药材产业联盟成立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