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具茨山老庄一一岐黄之术的活化石》

作者:李新建

老庄,具茨山深处一座古老的村庄。

这座村庄正南山颠是古驿站盐店,东边是上古时期岐伯和黄帝的祭天石供桌磊磊石,磊磊石这道山梁与黄帝活动轨迹有很大关联。

这石供桌上有石花,有岩画,还有一个黄帝的脚印深坑;磊磊石下边是黑土地,相传是黄帝祭天时在这里宰杀了很多头牲畜,年复一年,在这里畜尸化为有机磷,形成了含磷很高的祭祀坑,也就是黑土地。而这架山岭被人们称为黄帝岭。

黄帝岭西侧山梁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当地人叫老黄岭。老黄岭下一隘口叫老黄门。说是当年黄帝每逢打胜仗后,都要率领文武百官携带供品牲畜从云岩宫乘船过老黄门,在老庄下方的船头弃船登岸,顺着老黄岭,上得黄帝岭杀牲祭天,以示庆贺。

很多迹象表明,具茨山就是当年黄帝、岐伯、风后、大鸿、火眉、雷公等众大臣及兵将的重要活动场所。

东有风后岭始祖山练兵场,西有火眉山玉皇城,北有讲武山兵阵,南有雷公台和大鸿城。中间有石牛山,石牛山上有南岩宫,石牛山下有黄帝及大臣们议事的宫殿明堂。

而在具茨山深处老庄一带散落着很多很广的岐伯遗存及传说。老庄如今是槐树岭村的一个自然村,槐树岭原属方沟村,与岐伯山一脉相承。

相传当年岐伯与岐婆就居住在老庄的石洞内,生活在此,并亲手开挖了两眼生活用泉,一眼叫老泉,另一眼叫小泉,人们叫它们岐伯二眼泉,这两眼泉源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吃水困境,也是最早的水利工程。

岐伯在这里还经常采药治病,在山村里留下不少药名医方。如有一山民叫杜仲,有一阵子经常肚子疼,疼的实在受不了时,就靠在田间地头一棵树干上休息,这时肚子竟然不疼了。又肚疼时他就又跑到这棵村下,依树干而坐,并在疼的实在难受时用手指抠下树皮用嘴去嚼,结果肚子就不疼了。反复多次百试百灵,这件事被终日研究药理的岐伯爷知道了,就把此树取名为杜仲,并收录在《黄帝内经》药篇中。

还有就是,黄帝率兵将打仗归来,来到这具茨山的老庄休养生息,不少战马劳顿不支,倒卧在了山间路旁,岐伯过来一探究景。

过了很大一会儿,大部分马匹还是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一少部分马匹嘴在蠕动.像是在啃嚼什么植物,不一会这几匹马竟然站立起来去山坡上吃草了。岐伯就仔细观察刚才几匹马躺卧的地方,发现有很多一种当地人叫猪耳根棵的植物,就急忙在周围路边等处采挖这种植物,喂食还没站立起来的马匹,结果奇迹发生,这些吃了猪耳根棵的马匹竟然一匹匹的都站立起来了。

岐伯爷就把这猪耳根棵起了一个新名子叫车前草,并收录在《黄帝内经》的草药篇里了。

还有一个就是王家一个种地的长工,也就是地丁,他常年给王家种地,偶有疾病缠身,他无奈之下,就食用一种扎根地下的植物,结果病好了。岐伯爷知道后,就用这种植物医治一些得了与这地丁一样病的人,结果也给治好了。岐伯爷就把这植物取名为地丁了。诸如此类药名的典故数不胜数,不胜美举。

岐伯爷与岐婆婆即人们尊称的老奶奶,常年在具茨山中采药,千万种草药的药名大部分是用人名命名的。也有是根据属性、形状等起的名字。

除此之外,岐伯爷在这具茨山中留给人们医治疾病的法子可是不少。并在方沟召集一干人等培训医务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卫校,研究传授治病救人的方法和药性药理知识,故而这地方就取名叫方沟。在方沟与养老湾之间的玉泉山举办了专门医治马匹疾病的培训班,专门研究医治战马伤病的方法,所以这地儿叫做马方沟。

岐伯岐婆还在这具茨山中传播下不少单法疗病。如老庄的王志乾他爷会揉肚子,据说就是岐伯爷遗传下来的土法子,独到之处是给病人揉肚从不用手。传到这王家十六世,那技术真可谓是炉火纯青。

那位说,这不扯蛋吗?不用手咋揉肚?他老人家有一杆长杆旱烟袋。青白相间透着山水画纹的玉石烟嘴,一根足有一米长的山间老竹子做的暗红色的烟袋杆,一头安装着一个核桃大的铜烟袋锅子。有人肚子疼找他揉肚,他先是把烟袋锅在自己的布鞋底子上用力磕三磕,再把烟布袋口的松紧绳松开,把烟袋锅掖入烟布袋内,用手隔着烟布袋就把烟叶装满烟袋锅了。

抽出装满烟叶片的铜烟锅,用右手食指摁实在,用火镰子打石英石把一根长灰起麻杆的一端点燃,最后点上旱烟袋锅里的烟叶片,猛吸两口,缓吸三口。接下来把烟灰碴磕倒在一个青石头精制的盘子中,也叫烟灰盘。用手握一握烟袋锅,感知热而不烫,让病人躺下,隔着病人的内衣,在病人疼痛处点点揉揉,节奏规律只有他知,三五分钟,疼痛便止,三天三次,便可痊愈。

第二位是老庄村岐黄传人老中医王升他娘,王明彦他奶奶,她老人家在世时有一绝技,据说是从岐婆婆那会儿传下来的。她会祝由术。人称王三奶奶。这老王家有一规矩,人家绝技是传男不传女,这王家是传内不传外。王家出嫁走的姑娘都不咋会医术药理,而王家门里的新媳妇老夫人都会懂得一些医术偏方。

这王三奶奶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去岐伯山古坡北边山神庙里给药王奶奶岐婆婆上香。不知啥时候她会了一套给有肿疙瘩的病人治病的法子。在南山方圆十几里的村村寨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段时间内曾经门庭若市。看病求医的络绎不绝。

王老太看病从不用药,不开刀,按现在的说法,这肿疙瘩是外科病,不用药不开刀是断不能好病的。这王老太治这种病是独门绝技。病人找到她后,她就用咸温水在肿疙瘩处擦上几擦,再用温湿毛巾敷上一会儿,约三分钟左右,再用干毛巾把患处擦干,然后右手五指扠开,在疙瘩处一张一合轻抓,口中还念念有词:金抓抓,银抓抓,快快消除肿疙瘩!不几日,病人的肿疙瘩竟然消失不见了。千恩万谢自不必说,奉上红包也是少不了的。

第三个奇事也是老庄的古村老中医世家,就是王朋彦家,到这儿是王家二十世了。他爹叫王升,今年八十有七,是个老中医,从他老太爷那辈传下来专治红肿高大,腰肩颈腿关节疼。就是用一块青石板,用荆草或艾草燃热后,再用柿子醋激一下,用粗布包住热石板放在痛处进行热敷。如此反复,可治顽疾。

王圈他奶奶,人称二娘,德高望众。 她老人家的绝活是拨筋术,还会治疗羊毛疔疮病,那病在过去是绝症,王二娘用白面掺着过门槛唾沫在患处滚几次,病就好了。治疗时口中免不了念几句咒语:金水银水,抵不上二娘口水……之类的话。

还有一位叫王刚砦的,他一生是专熬膏药……“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熬膏药,无关人等别出声…"总之,在老庄这个不起眼的古村庄,流传下很多岐黄之术,医病奇法。

在老庄,除王家外,还要一提的是有一周姓人家,老祖先原先在具茨山颠开驿站还卖盐,那庄儿叫盐店,解放前国民党匪兵保一旅放火烧了他家的草房,老人家叫陆成,就躲兵祸领着一家人下山来到老庄的船头落了户。以种地和牧羊为生计。

老大儿叫钦,老二叫浮,三儿叫池。女儿叫菊。弟兄三人拚着命的干,就想儿女享福,人前显贵。

这老大主意最多,人送外号“周青茂",早先去青海支边,回乡后在郑州印染厂当工人。后回老家当起了方沟大队的支部书记。后来方沟大队一分为二,变成了方沟村和槐树岭村。这周老大对当干部失去了耐心,就一门心思想着发家致富。他看着王家人虽会点医道,也只是顾住温饱问题,他就想当年岐伯爷看病治病,大多情况下离不开中草药呀!于是他就潜心研究起中药材来。

先是利用具茨山老庄一带中草药材资源丰盛,得天独厚的条件,先是自己爬山涉水挖药卖药弄个小本买卖。又根据古坡本就是连接密州和禹州两城的古今商道,他脑子灵光,一下子把中药材购销铺子做到了新密和禹州两城中。成了岐黄中医药又一传承人。

现如今他老人家已去世,而他把授卖药材的独家本领传给了他的五个儿子,五子登科,生意是风生水起,一个比一个红火。如今从苟堂街到新密县城,周家药店红红火火,生意兴隆,童叟无欺,买卖公平。这都得益于岐伯的开拓引领,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医药界大师新星。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岐伯山上有个藏兵洞
标签:传说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