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怀州
岐黄故里说艾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地,也称岐黄故里,是中医药的起源地。艾草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的一种药草,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黄帝内经》《诗经》以及许多古代典籍和古代诗歌中,都有艾草的身影,端午之际,我们与艾同行,走进艾的悠悠岁月,品艾之文化韵味。
艾从《诗经》来
张怀州
《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学的源头。其中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总计有305篇,号称三百篇。孔子晚年整理《诗经》,自言“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
《诗经》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全书提到的动植物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曾有人统计,《诗经》中有药用植物100种、80种或50种,把它作为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旁证。
《诗经》桧风、郑风是采自郐国、郑国的诗歌。郐国位于新密的东北部,在春秋初年为郑国兼并。郑国新迁中原,国势蒸蒸日上,人民安乐,社会祥和,经济发展。桧风和郑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调,郐国皆亡国之声,郑国皆欢悦之歌,大多诗篇歌唱爱情,成为《诗经》中最美的风景,受到人们喜爱。
溱水和洧水是新密市两条名河,《诗经》郑风中有两首诗都记述了溱洧的爱情风尚。一首名曰《褰裳》,一首名曰《溱洧》,
《郑风·溱洧》中记载了两种药物,一是兰草,一是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
一对青年男和女,手拿兰草驱不祥。
女孩说:“咱们去看看?”男孩道:“我已去过了一趟。”
“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真是好玩又宽广。”
男男女女在河边,互相逗笑好欢畅,赠支芍药表情长。
《郑风·溱洧》记述是三月三上巳节的情景,男男女女来到河边相会,诗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 芍药是恋人分手时的赠物,好似今日象征爱情的红玫瑰,今为养血平肝之药。
端午说艾,我们说说《诗经》中的艾。在《诗经》王风中有《采葛》、小雅中《鸳鸯》《南山有台》都记述了艾草情节,画面生动美丽、场合隆重典雅,令读者动容。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采葛》是一首感情浓烈的爱情诗,作者以三种植物葛、萧、艾起兴,反复咏叹期待与梦中情人相会,用夸张的手法诉说自己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年兮”。把青年男女对爱情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成为千古名句,永恒的经典。
诗中葛、萧、艾三种植物都是中药。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其表示物候感人。
诗中萧也是一种艾草,据说萧艾是周武王时的一军医官的名字,也说他是艾草的发现者,其中有一个故事。
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战争激烈。正值伏天,武王部下大批军士不幸感染痢疾,死亡不计其数。武王无奈,只好停止行军,扎营山野。山野蚊子甚多,士兵们只好大量焚烧一种无名野草来驱蚊度日。
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姓萧名艾,字艾蒿。此公夜以继日奔波于军营内外指挥军士采药熬汤医救病员,偏偏忘记了自我保护,终致病魔缠身,泻痢多日后卧倒于营帐之内。武王见状,痛哭失声,姜子牙等众将领也都心急如焚。萧艾见大家慌张,又念及各营将士病情危急,咬紧牙关带病出诊。他在慌乱之间未穿好衣裳鞋袜就下榻出帐,谁知一脚踩着了驱蚊的野草火堆,顿感一阵钻心之痛。萧艾急忙后退,却被自己的鞋子绊了一跤,仰面朝天倒翻在火堆上,忍痛打了个滚才爬起来。他不顾自身的烧伤,匆匆穿上衣物就走。
萧艾走了好几道连营之后,渐渐觉得身子舒适起来,肚子不痛了,肠子不鸣了,也没有内急的感觉了。真奇怪,他只顾医救别人,自己根本没服过药,大病怎么会自动痊愈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那野草之火治好的?他回到帐内,除下衣物认真检查自己的烧伤。只见足部烫起了3个大泡(即解溪、内庭、公孙三穴)、小腿前外侧1个泡(即足三里穴)、上腹部3个泡(即中脘穴和左右天枢穴)、骶部1个泡(大肠俞穴)、背部1个泡(即脾俞穴)。目睹如此多伤痕,他突发奇想:这也许正是一种绝妙的疗法。于是他暗暗记下烫泡的位置,然后奔走各营,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病号的相应位置。病号们见萧艾行为怪异,以为他急出精神病来了,胆小的纷纷逃避。过了一夜,奇迹出现了,凡属被萧艾烧伤了皮肤的病号都好了起来。于是全军上下依法而行,你烧我,我烧你,相互帮助。不到3天,全体将士病愈,军心大振。武王大喜道:“萧艾拯救全军,功莫大焉。”萧艾回答武王道:“大王,非萧艾之功,实野草之力也。”武王沉思片时,朗声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后来,萧艾遵照武王旨意,随军做艾灸试验,举凡军士患病,先以艾火灼之,久而久之,终于发现,艾灸可医百病,而且见效特快,但非要找准穴位不可。萧艾去世后,其子萧蕲得其真传,把一份穴位图和释文当做传家之宝,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传到汉相萧何。从此,精通此道者遍及九州,流传至今。
《诗经》小雅中有篇《鸳鸯》,其中记到了艾,不过这首诗中的艾已经不是艾草的原意,而是保养、滋养的之意,可见,随着艾的广泛运用,人们已经把艾草神化了,赋予艾草神奇之力。
小雅·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
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一同来安享。
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
祝福君子万年寿,一生幸福绵绵长。
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
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把他来滋养。
拉车辕马在马槽,每天喂粮喂饲草。
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齐享永相保。
鸳鸯鸟羽毛花色斑斓、五彩缤纷,是禽类极品,雌雄双居,永不分离,人称匹鸟,是动物界的爱情神鸟,夫妇常被比作鸳鸯,以其爱情的忠贞不渝来托物寓情。此诗是祝贺贵族结婚的诗,首以鸳鸯起兴,后二章以马起兴,描绘了鸳鸯双飞双卧,骏马在马厩健壮成长的美好画面,对新人婚后幸福生活寄与无限祝福。
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
君子之快乐,为国立根基。
君子之快乐,万年寿无期。
南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
君子之快乐,为国争荣光。
君子之快乐,万年寿无疆。
南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
君子之快乐,人民好父母。
君子之快乐,美名必永驻。
南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
君子之快乐,高年寿眉齐。
君子之快乐,美德充天地。
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
君子之快乐,那能不长寿。
君子之快乐,子孙天保佑。
本篇之“保艾尔后”中的艾也是用了艾的引申意义。由于艾在人们生活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人们对艾康养的认识就不断扩大,乃至于艾与养同义起来。《毛诗传》:“艾,养;保,安也。”
由于人们对艾的追慕,此后艾又引申出一个新义,即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如“少艾”。《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赵岐注:“少,年少也;艾,美好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有虞仙姑者,年八十馀,状貌如少艾。”
这样一来,艾从艾草出发,艾灸进入人们生活中,日久天长,艾就与保养、滋养同义,与年轻美丽同义,一切美好的期待都寓于其中了。
岐黄故里,端午话艾,此为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