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怀州
岐黄故里说艾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地,也称岐黄故里,是中医药的起源地。艾草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的一种药草,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黄帝内经》《诗经》以及许多古代典籍和古代诗歌中,都有艾草的身影,端午之际,我们与艾同行,走进艾的悠悠岁月,品艾之文化韵味。
艾从《黄帝内经》来
张怀州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境内岐黄遗迹有50多处,根据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的考证,新密岐伯山是黄帝与岐伯研创《黄帝内经》的地方。那么在《黄帝内经》有中没有艾的踪迹呢?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天师岐伯以及诸医学家关于医学有问答之书,全书有1083问,号称1000问,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而艾草是艾灸的主要材料,那么《黄帝内经》中关于艾草是怎么论述的呢?
谈艾草之前,先要明白医法的顺序。今人有病,一开始就一股脑地去吃药,觉得一口吃下去,很省事。这实际上是而平常西医误导之后,很糊涂的做法。真正的中医其实有“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之说,《黄帝内经》总结的六大医术分别是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凡是风、暑、寒、湿、燥、火入体,凡在体表者用以砭法,立竿见影,砭法主要包括刮痧和拔罐。古人常说,“是药三分毒”,治病就是靠着药的毒性即药性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汤药是最后的手段。还有今人往往把针灸当成一回事,其实是错误的。针是针刺,灸就是艾灸。针灸是治疗的先期选择。
《黄帝内经》有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它怎么论述灸法的呢?
一、灸法原则
根据经络气血虚实不同,辨证施灸。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即指经络的分布走行各有处所,经行于里(阴)而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气血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用灸法。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即是指出血气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人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二、灸法作用
《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即可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素问·骨空论》曰:“大风汗出,灸嗯嘻。”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膝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用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行气活血祛癖
《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己通血脉乃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即是指出血脉因寒气而凝结,运行涩滞不畅,必须先用温熨调和其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与背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行熨灸,以行气活血祛痕,待温热之气到处通达,再取穴进行针刺。
4、温阳固脱,补中益气
《灵枢·官能》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即是凡遇大寒在里,或中气下陷以致阴阳俱虚的患者均用灸法。
5、灸治痈疽
《灵枢·痈疽》云:“发于肩及,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火苗之,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即是痈疽初期时可用灸法,使痈毒得以消散。
6、调气通经以治癫狂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骼骨也,……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即指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癫狂可用灸法治疗。
三、灸法补泻
《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
《灵枢·背喻》指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该篇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后世灸法补泻多以其为准。
这种方法对后世灸法补泻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明代杨继洲描述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针灸大成》)
显然,杨氏在艾灸补泻的操作时受针刺开阖补泻的影响,对虚寒病证施行艾灸补法,艾灸结束时手按孔穴,使真气聚而不散,而外邪不得侵入,从而发挥温补作用;对实热病证,开泄腾理,引邪气随火气而散,不按孔穴,以泄邪气。
四、灸法禁忌
灸虽能治病,但如运用不当,也有流弊。
《素问·奇病论》指出:“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灵枢·终始》又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即久病不愈,阴阳俱虚的患者不宜用灸法,以免补其阳气,使属阴的五脏之气更趋衰竭,泻其病邪,使属阳的六腑之气更趋虚脱故此类患者当慎用灸法。
五、艾灸疗法之壮数
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以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
《灵枢·经水》曰:“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很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艾灸的壮数可以是治疗犬伤的三壮(《素问·骨空论》),也可以是治疗癫狂的二十壮(《灵枢·癫狂》),也可以随病程确定壮数(《素问·骨空论》)。《黄帝内经》中的论述虽不及针刺治疗详尽,但也说明,如施灸的量要以年为数,施灸要以少长大小肥瘦来区别对待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黄帝时代,艾灸的运用已经十分娴熟了,对艾灸的原理,如何辨证施灸,艾灸的功能都进行了探讨,对用艾的经验与禁忌作了记述。用艾一定种艾,可以说,黄帝时代就已种艾了。如此看来,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艾灸就已经广泛地运用,种艾用艾成为习俗,到今天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岐黄故里,端午说艾,是谓第一篇。
((部分内容摘自《灸法医鉴》)
(作者系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