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养生,贵在规矩

作者:贾文魁 中医健康养生

文 / 贾文魁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调摄养生、益寿延年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翻开《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即可看到黄帝与岐伯在以问答方式探讨生命的寿夭及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的方法,言语之间处处彰显着调摄养生的规矩意识。上古之人长寿的“秘密”黄帝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两种不同现象,向岐伯征询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思想上安静清闲而没有太多的欲望及杂念,心境则能安定而无所畏惧;各种食物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不挑食,各种衣服都觉得穿着舒适而不挑剔,对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够接受而乐于尊重,“规矩” 对尊卑不同的人都能一视同仁。正因为他们有这种自然纯真、质朴无邪、无欲无求的心态,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真气从之,精神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先民的做法能“合于道”,所以也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从黄帝与岐伯的咨问对答中不难得出结论,古今之人的健康状况及生命寿夭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古时期的那些得道圣人“德全不危”,他们很好地践行了养生之道,自然不会受到衰老的影响,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之所以“发堕齿槁”“形坏无子”“形体皆极”“半百而衰”,是因为他们“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把酒当作普通汤水狂饮滥喝,饮酒后则异想天开、胡思乱想,醉酒后则毫无节制地放荡生活、醉生梦死,只图一时的快乐而为所欲为,完全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所享寿长就大不如上古之人。

养生,是一场欲望和规矩的“博弈”人们不禁要问,上古时期的人都知道“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不倦”“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以延年益寿、百岁不衰,而今时之人反倒“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生命的珍贵和健康的重要性吗?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从人的欲望和心理需求出发,给出了答案。《荀子》中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也就是说,好逸恶劳、嗜食美味、贪欲无度等,都是人本性的一部分,而这些行为却是与调摄养生、益寿延年背道而驰的。

其实,《黄帝内经》所云“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中的“教”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主要是“得道之人”经常向大众普及养生的规矩。他们教导人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教化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引导人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们按照“得道之人”的教导去做,注意调摄养生,就能离健康长寿更近一步。养生之道,是要顺应四时阴阳,选择宜居环境,安神定志,调摄精气,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即可“去害”“知本”,享有天年。

《韩非子》中说:“万物莫不有规矩。”人的欲望和需求,有些是合情合理的,有些是超出情理的,而有些则逾越了道德规范,甚至有些触碰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对于合情合理的欲望及需求,就应适当给予和满足;对于逾越道德规范的,就要加以约束和限制;对于触碰法律红线的,就应依法处置。“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于调摄养生才是有益的。  

责任编辑 / 孙学达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标签:岐黄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