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瑞曦
和其他人可能有所不同,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是从中药名称切入的,当归、贯众、半夏、忍冬、元胡、紫苏……一个个意境优美、清雅惊艳的词组饱含韵味。或是现代常用语的双关,或是可作诗又可入画的平仄与画面感的结合,我常将他们用于网名、文章中,一次又一次感叹它们多重的魅力,这一个个简短的名称,将情感与能治病的药相结合,体现着从古至今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健康的向往,是质朴与浪漫的凝结。
后来,我迷上了古风小说里的医者角色。他们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市井小巷,但都无一例外拥有高超的医术,普通病症只需抬眼搭脉,抓药几味便可恢复如初,疑难杂症也是银针一闪就能扭转乾坤,更别说史料记载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神仙般人物,他们高风亮节,救百姓于水火,舍身试药,冒着生命危险填补医学领域的空白……但我总觉得,这些深厚的文化离我很远,我一直企图向外探索,却忘了低头看看我脚下的土地。
直到郑州岐伯山医院拔地而起,我才发现自己的家乡新密便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新密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中药宝地”的美称,境内有野生中草药材1296种,医药部门经营的259种药材中,有202种属新密地产药材。而新密境内最负盛名的岐伯山海拔473米,位于新密市苟堂镇方沟村与槐树岭交界处。其名来源于黄帝天师岐伯,他精于脉理,医术极为精湛,曾在此地开展医学研究,创《黄帝内经》。山中森林覆盖率为75%,且药材林较多,据统计,山中共有植物药170余种,动物药5种,矿物药2种,其中产出的金银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自2017年以来,河南新密岐伯故居产业园连续被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今年5月16日,新密市岐伯山中药交易市场在苟堂镇岐黄文化园正式挂牌营业,项目总投资1.6亿余元,占地近万平方米。作为岐黄文化发源地,河南新密具有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基础。河南岐伯山岐黄文化研究院规划投资100亿元,占地1500亩着力打造岐伯故居产业园。截止目前,该产业园已投资近8亿元,形成了中医药教育研学培训、中医药康养度假、民俗体验、康复理疗、中草药种植及炮制等项目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恍然发现,中药名称已然告诉我们发展方向,当归:寻岐黄之术不必远走,当归于家乡,向内求索;贯众:望中医文化如雷贯耳、闻名于大众,应厚植历史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当前,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自然优势加持与政策引领建设共并进,让我相信,老家新密将会在未来被更多人所熟知。作为新密人,我将坚持文化自信,在学习岐黄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仁爱济世、博学精研、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岐黄精神,做岐黄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