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寻访岐黄草木香

作者:廖治业

应朋友相约,五一假日,我们尽兴游历了相距市区25公里的岐伯山岐伯山位于大鸿山北面,此地为岐黄文化的发源圣地,岐黄文化交流中心的张怀州先生与作协朋友相约从市区出发,怀着对中华医祖岐伯的敬仰之情,直奔新密南山苟堂镇的南方沟。

在去苟堂南山的路上,张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隐匿于岐伯山的医学文化源渊,他说岐黄文化是世界公认的典籍文化,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战国时代,医学家们将黄帝与岐伯的医论谈话整理成《黄帝内经》,史称“医书之祖”或“岐黄要术”。在古代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时代,战乱频繁,黄帝、蚩尤、炎帝等部落连年战争,轩辕黄帝为统一各部落,不仅以政治、军事力量统一天下,还以发明创造、医学研究关怀民生,推动社会进步,聪明的轩辕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华夏始祖,鲁迅七言绝句《自题小像》中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意在表明用鲜血来捍卫中华民族。

大约四十分钟车程,我们就到了南方沟村部。村支部书记刘巧军迎着我们走出来,他平头短发,红黑脸庞露出谦恭神态,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英气,憨厚质朴中显出一种自信,他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并邀请大家出席岐黄文化发祥圣地保护基地揭牌仪式。在村委会议室,岐黄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栓正先生讲到了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确立和岐黄文化遗迹保护情况,年近八旬的张丙章老先生讲到了南方沟名字的由来,他动情地讲到了岐伯山的神奇传说:相传黄帝时期,周围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于中草药的生长,植物药材170多种,丹参、半夏、防风、茵陈、地黄、黄连药质最佳,黄帝当年与蚩尤作战,拜岐伯为师,岐伯用精湛的医术,帮助黄帝的部队治病疗伤,驱散瘟疫,最终战败蚩尤。岐伯同天下医人遵从黄帝之命,依邻近山地峰峦,在这里采药种药,尝试百草医病之法,人们生病就用熬煎药草来解救,山下开设治病处所,南方沟起初包括邻近几个村组,南方沟的“方”有处方之意,岐伯以成熟药方针对病人及时救治,后来汇集药方,以一问一答形式成就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如同《论语》以问答语录体形式阐释儒家经典学说,《黄帝内经》同样以问答形式阐释“治未病”的医学理论,黄帝创业不以一己之力,而用天下之力,他所用风后、常先、大鸿、力牧等猛将征服各部落,用岐伯典主医病,中华医学文化根源水到渠成归宿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思想。

从南方沟村委出来,我们一行来到岐伯墓地,面对岐伯圣像,我们肃穆而立,向岐伯三鞠躬敬拜,感恩医祖救世济民。据当地人世代相传,岐伯医祖头枕滤马道,手搭凤凰台,脚登玉泉山,其仙风道骨之神灵惠及万代黎民百姓。参拜医祖仪式后,大伙彼此谈论起来,无不对保护挖掘岐黄文化的义举竖大拇指,原来中华医学起源就在河南新密。方沟村刘书记作向导,引领岐黄文化交流中心的几位老先生和作协文友一道攀登游览雷公台、雷公泉、大鸿山寨等古迹,山路弯弯,绕岐伯山北坡盘旋而上。

路途风景如一幅幅山水画,清新明朗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微风摇曳嫩绿花木,一抹青香扑面而来,车子在两米宽窄的山路蠕动,凡到岔路口,前面之车就要稍等片刻,前后跟车一不小心就会迷路。怀州慨叹到:“这山里真是天然氧吧呀,怪不得附近有个养老湾,长寿之乡名不虚传”,这里如同世外桃源,到处是宁静安详的气息。车里便有人吟出“尽得南山草木香”,“怪石崚嶒一径深”,“几声犬吠传幽谷”,诗情画意的林间小路引领我们攀升到了雷公泉,雷公泉位于雷公台下,一年四季泉水叮咚,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相随的岐黄文化非遗传承人张丙章老师不时为我们介绍,岐伯山药材种类齐全,自古以来采药人深入山林,遍采草药。张老师还扒出一颗草药,说道:“这是车前草,传说汉代霍去病领兵打仗,正处酷暑,士兵小便淋漓,面部虚肿,战马以车前无名小草为食无恙,让战士试用果然见效病除,车前草也称车前子,叶根生铺地,长柄,长卵形,功效清热利湿,利尿化痰。”张老师能辨识很多中药材,像山里的地丁、黄芹、蒲公英等药材他耳熟能详,其药材根、茎、花、叶等功效他都能娓娓道来,张老师说“中医药材治病药方的学问博大精深,中医学真地需要发扬广大”。

在雷公泉拐弯处,刘书记让我们等候,他先把一部分人送往山顶,再回头把余下同游者接上去,通向山顶的路坡陡弯急,没有四驱动力车子和熟练驾车水平是难以攀爬上去的。这得感谢刘书记了,为了满足大伙登临山巅的愿望,他铆足了劲,驾车盘旋着往高处行进,大约二十分钟,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四周蓝天白云,山顶平坦处如山麓村庄田地一般,路边还能看到一滩泥黄色的水潭。山顶已聚有众多游览观光的人,纵目眺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涌上心头,第一次登临岐伯山,守望大鸿山寨,顿觉天地高远,万物通达。

大鸿山为东西走向,西连刁嘴山,东接石牛山,长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主峰高787.8米。矗立大鸿寨山顶,四处观望,南面平缓,北面陡峭,山顶有大鸿寨,相传为上古黄帝避暑处,值守大臣大鸿曾屯兵于此,北面岩壁直如巨斧下切,形成两处突兀的峰头,自北边山麓,仰望峰顶,峰头如两扇巨门悬空矗立,古人便以此筑寨据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地人形象意会为“中华门”,黄帝立足险地驻守练兵,开辟基业,终成华夏帝国。

大鸿山寨北面植被茂密,呈原始自然风貌,北麓层峦叠嶂,同游者说山北下就是有名的南泉寺,林壑幽胜,竹涧泉鸣,山北面与相较于不远处始祖山的过度开发,现在还是原始生态。大鸿山南为禹州地界,东南处就是魏家庄,归属禹州市,西南应山与大鸿山寨峰顶互为对峙,因对面峰头略高,此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祥和静谧的田园风光。山南坡缓,已开发多条通向山顶旅游观光路线,山顶聚有众多车辆,多为从禹州方向开上来的,通向顶峰的水泥路如玉带,蜿蜒盘旋着掩映在丛林之中,逢春末夏初总有络绎不绝游人到此观光。

中午时分,同游伙伴在山顶游览,路边岩石乱立一旁,人们或蹲或立,或仰或躺,凭一角落相倚相靠,谈笑风生,畅述幽情。其中一巨石平坦,后有靠背,两手处似有突起垒石,形如座椅,便有多名游客争先上坐,戏称“龙椅”宝座,嘻嘻哈哈中随兴照相。风起处,秀发飞扬,襟袖飘荡,矗立山端石顶,摇曳蓝天白云,似乎真的有了东坡游赤壁的感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彼为大江月光下,今为山巅春光里,人生游乐何足于此。

追寻岐黄遗迹,探访雷公高台,登临大鸿山寨,捕捉历史踪影,这让我们有了更多探秘岐黄文化的兴趣,多年探访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夙愿得以实现,此乃人生幸事。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唐多令 · 岐伯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