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勤政为民 秉笔为文

作者:

——记新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拴正

牛守贤王清志张国斌

最近两年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英文对照一书,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这本书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直接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参加的关于河南省新密市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这部立意独树一帜、主题别开生面、旨在革故鼎新的著作,最初的创意和研究就来自新密市人大副主任王拴正

沉身最基层静心做调研

王拴正是1987年4月被选为密县(后改为新密市)人大副主任的。有一次王拴正在农村与乡亲们谈心时,一位老农拉住他的手,心情沉重地说:“老百姓对你们当官的有个评价,不知当说不当说?”王拴正爽朗地说:“我下来就是想专门听听乡亲们的心里话的。有啥话就大胆讲嘛!”老汉说了一句顺口溜:“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盆景工程’在路边,越看心里越喜欢。可叹边远穷农户,没人来看没人管。”王拴正对这个评价刻骨铭心,永志难忘!

王拴正深深地思索着: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当官的又怎样才称得上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只是把看到的“盆景”当作是全县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缩影而居功自喜,又怎么能够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贫困农民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呢?他决心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深入最基层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对农民负担严重的问题,上下呼声很高。为了解决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王拴正经常带领市人大农工委、财工委的同志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的执行情况。同时,还专门走访了不同地区的38家特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就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王拴正向市委提出了20余条合理化建议。市委研究后,纳入正式文件下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王拴正同志经常这样想,要当个合格的县“官”,既要勤政为民,又要能秉笔为文。他工作特别忙,但还要抽时间下乡做调研。每调查一个问题,都要秉笔作文,升华到理论,指导工作。前几年,他深入细致地调查了地下矿产资源,于1996年7月精心撰写成了一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对我国矿产资源严重浪费问题的思考》,受到了地矿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报告于1997年12月被评选为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王拴正同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他每次下乡都要带着问题做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1995年6月,他写出了4000余字的调查报告《关于乡镇人大建设问题》。1996年10月王拴正同志又写成了长达9000余字的调查报告《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好途径》。在对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做深入调查、长期思索的基础上,王拴正同志又到北京找到了国家权力机构高层研究员荣敬本、高新军等人汇报。他鲜明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政企不分。我们应该专门研究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两位专家说,政治体制改革不好入手,非常敏感,难度很大。王拴正说:“我们要在党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先从最基层入手,研究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机制的问题。我们的出发点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国家长治久安负责。”他们终于在1996年9月20日达成共识,组成了课题组。荣敬本、高新军两位专家亲自挂帅,与王拴正同志一起共同深入农村、政府职能部门调查,先后20个月完成了《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报告,近16万字书稿。该书出版后首次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汪道涵的好评。他亲自打电话给荣敬本说:“报告我连阅两遍,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吻合,政治体制改革算是找到了突破口。”后来在十五大报告的政治体制改革论述中该报告一些观点被采纳。特别是该书提出的在农村实行村民直选,走向自治的方法,深得民心,合乎民意。

13年来,王拴正对调查所得来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总是以冷静探索的态度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分析,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写成文章,一方面供有关部门进行施政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又供报刊杂志刊用。到目前为止,王拴正自己执笔写成的论文共计18篇,约15万多字。很多同志很有感触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利欲熏心,追金逐银,急功近利,心浮情躁,而王拴正同志却能够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勤政,诚诚恳恳敬业,真是难能可贵。”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同志研读了王拴正的多篇调查论文后,欣然命笔:“实践真知——题赠王拴正同志”。

敢于说真话贵在办实事

古语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谓谓。”在当今的时代里,王拴正深知敢于讲真话、敢于直言的重要性。

在新密市土生土长,与农民百姓息息相通的王拴正,心如明镜地调查了解到,从新密的地质结构和几十年的生产实践来看,新密市是个严重缺水的县市。水荒一直是一个摆在全市70多万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制约着新密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是,前些年,有个别领导同志,依靠风调雨顺而取得的暂时农业丰收,却常常夸口说:“我市水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全市的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在逐年增加。”在这种盲目乐观、浮夸政绩的思想指导下,自然放松了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问题。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促使下,王拴正决心要从调查研究入手,用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说明问题。从1994年起,王拴正用半年多时间,在本市和周边县市调查写成了4000余字的报告《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豫西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王拴正又继续调研、升华,于1996年3月写成了9000多字的调查报告《水荒——并非危言耸听》。文章以确凿的事实中肯地分析了地下水位下降的严峻形势、活动规律及其所造成的恶果。王拴正响亮提出:粮食问题,风调雨顺能自给,遇到旱荒有危机。同时,又提出了保持地下水位稳定的四条对策与措施。这篇文章以显著的位置发表在1997年2月25日《河南日报》上。

王拴正同志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对所调研的问题,不仅仅是写成文章,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他还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亲自去解决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市东南苟堂镇4个村7000多人口的吃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王拴正经过8年的考察和反复论证,拍板制订了并且现在已经变为现实的方案:多方筹集资金,在海拔300多米的岗岭上,建成了800立方的蓄水池,投资1万多元购置了一台变压器,把60年代修成的贮水量30万立方的九龙嘴水库的水提上来。去年年底,已经在地下铺设了总长8000多米的胶管,把清灵灵的库水送到了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解决了1000多人口饮水和近千亩山田的灌溉。农民激动地说:“吃水不忘送水人,王主任真是为民造福的好公仆。”当记者问到王拴正时,他说:“目前完成的只是第一期工程,现在正筹建第二期工程,要把库水引到海拔约600米的讲武山顶,到那时能解决4个村的人畜用水和灌溉7000多亩土地。”这项工程已经勘察论证完毕,近期开始施工。

为政有正气为民伸正义

在王拴正住宿和办公简朴的房间里,当记者采访他时,亲眼见到很多群众来找他。他们都是普通的群众和村民。他们说:“只要有问题,找到王主任就能帮我们解决,只要见到他,我们心里踏实,他为政正直,为民敢伸正义,谁有事,都愿意找他。”用他们的话说,王主任为民办的事像葡萄串一样多。有一年,新密市遇到特大旱情,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生活十分困难。这年年底,上级决定对灾区农民发放年关救济粮。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王拴正同志带着市民政局的同志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救济粮发放情况。一天上午,他们一行来到了米村乡去查看。刚一进村,一位50多岁的老农悄悄拉了拉王拴正的衣襟,小声地说:“王主任,请您来看一看,俺刚刚领到的救济小麦,能不能吃?”王拴正随着老农拐过了一个墙角,打开粮袋抓了一把小麦一看,简直使他震惊了:小麦已经发生了霉变,更严重的是,小麦里面还有很多像黄豆那么大的石头块。嫉恶如仇的王拴正气得两眼直冒火星,他立即带着这位老农和小麦去见粮管所同志追查事情的原由。原来,这是粮管所将原计划发放的救济粮高价售出,又从外县以低价购进来的低劣小麦,以劣顶优,当作救济粮分发给困难农户。王拴正铿锵有声地说:“想当年陈州有灾荒,包公到陈州放粮,四国舅依仗权势,在粮中掺砂,坑害灾民。包公发现后,刚正不阿,当即把四国舅铜侧分尸。今天,我们粮管所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竟然敢如此坑害农民百姓,真是天理难容。”王拴正当即严正宣布:第一,已经分发下去的小麦,立即全部收回来,把优质小麦发下去。第二,粮管所负责同志要作出检讨。粮管所很快照办。回机关后,他又向市委建议,追查粮管所长责任。不久,该所所长被宣布撤销职务。

戏文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平陌镇刘门村有25.7亩果园,果树早已老化枯死,土地荒芜。1997年9月27日,该村村委与村民王治华签定了这块荒林开发合同。王治华正在伐枯树复耕时,被有关单位以滥伐林木论处,罚款5130元。王治华不服,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上访。河南省信访办1998(11)号函批复该市,市委书记立即批示信访办查处,然而毫无结果。此案历经8个月之久,王治华先后花费8000多元。王治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998年7月27日找到了王拴正。王拴正接案后,深入调查,认为是一起错罚案,当即找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免于处罚,追回罚款,依法了结了此案。王治华老汉含着热泪给王拴正同志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金光闪闪的大字:“依法监督,秉公办案,当代青天王拴正。”

王拴正“官”不大,敢为民做主。新密市有两名公安人员目无国法,非法拘禁17岁少女,严刑拷打,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致使少女无辜重伤,冤情深重,民愤极大。其父母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上访,一直得不到解决。王拴正副主任得知此事,拍案而起,他立即深入调查核实,确属冤案。经过审理,公安机关赔偿受害者损失2.5万元,并开除两名渎职的公安干警。这件事,群众知道后,奔走相告,纷纷称颂王拴正是“咱百姓的包青天”。

多年来,王拴正在处理上访案件中,在深入民间调查走访中,深刻地体会到,一些职能部门、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有的人买官卖官,有的人贪脏枉法,有的人执法犯法,有的人陷害无辜,有的人以权敛财等。群众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当大官,亲戚朋友提一圈,能力差人品赖,大小都给封个官”。对于如此严重的腐败现象,王拴正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王拴正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积累、分析、升华,写成了1万余字的考察报告《治表又治本——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后又改写成8000余字的论文《铲除腐败必须实行异地任官》。这些文章在报刊发表后,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治表又治本》一文,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与前沿》刊发,于1998年12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大地之光”征文优秀论文特等奖。王拴正同志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自向他颁发了奖状和奖杯,并赞扬了他勤政为民,秉笔为文的品德。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没有了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