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新密市岐伯山——岐黄文化的发祥地

作者:杨伟莉

泱泱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着数不清的文明瑰宝,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这片热土上,毫无例外地也珍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

无论是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灵崖山天爷洞、中原地区发现的首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李家沟遗址、新石器第一阶段——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至龙山文化的大型城址古城寨遗址、夏代早期的大型城址新寨遗址、两千多年打虎亭汉墓、两千多年佛教寺院超化寺、千年烽燧——魏长城、千年窑沟瓷窑遗址、千年县衙等,还是传习至今的“古代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诗经》里的《溱洧》这些古音乐、文学佳作,都足以让每一个新密人肃然起敬。

然而更加奇妙的是新密人口口相传的有关黄帝在新密活动的遗址、遗迹、地名、传说等共有46处,其中,岐伯山——岐黄文化遗址倍加引人注目。

岐伯山海拔473米,位于新密市苟堂镇方沟村与槐树岭交界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岐伯山名字来源于黄帝的天师岐伯岐伯山的山民们会如数家珍地讲出有关黄帝和天师岐伯的传说。岐伯是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博学家,本是西北岐山人,他善观天地自然,懂音乐,会乐器,尤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理,是名震一时的医家。《路史》记载,黄帝为治天下,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据传,黄帝当年与蚩尤作战,九战九败,从新密黄帝宫迁居现今新密市苟堂镇方沟村。黄帝为平定天下,前往岐山访得岐伯,在岐伯山上拜其为天师。岐伯说,励兵鼓气,莫良于乐。黄帝命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等许多乐器,创作了许多雄壮的乐曲,高昂雄浑的乐曲使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同时,岐伯发现此山土质优渥,气候温和,满山上下皆是野生药材,所到之处,垂手可得,丹参、半夏、防风、茵陈、地黄、黄连、金银花药质最佳。岐伯教民众采集和种植药材,用精湛的医术,为黄帝的兵士治病疗伤,驱散瘟疫,使黄帝的部队逐渐强大,最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黄帝统一天下后,医治战争创伤,抚慰民生疾苦便成为头等大事。黄帝与岐伯便一起研究医术、探讨医道,许多内容口口相传,到战国时期被人们整理记录下来,这部书就是《黄帝内经》,它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成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因《黄帝内经》为黄帝和岐伯所作,又称“岐黄家言”,中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从事中医业者称为“岐黄传人”。

岐伯山属于华北植物区系与华中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群落多样,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为75%,而药材林较多。当地研究者统计,岐伯山共有植物药170余种,动物药5种,矿物药2种。最著名的是密二花,也就是金银花,曾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岐伯山上下遍布岐伯遗迹。岐伯洞是相传为岐伯旧居。大臣沟因岐伯是黄帝大臣而得名。岐伯泉是岐伯浇灌药苗的水源。晒场因岐伯曾在此凉晒和挑捡中药而得名。花子岭因岐伯在此种植银花而得名,现在岭上还有野生金银花。张老岭,相传药工张老在此为岐伯种药,这里山形饱满,土质肥厚,现在还有几十种野生药材,年年滋生,挖不完,采不断。山顶上有岐伯墓。墓前有“台子地”,是给药王岐伯唱戏的戏台。台子地前有“条盘地”,是摆放供品的地方。当地村民皆长寿。旧时一年四季还愿、许愿给药王唱戏的不断头。山下有岐伯庙,远近乡民为答谢岐伯医者仁心,一年四季供奉香火,延绵不断。

岐黄之术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茁壮成长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挖掘和弘扬岐黄文化——这一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蔚然成风。近年来,新密市作为《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市委、政府相继规划了岐黄文化园、岐黄科技园、岐黄种植园、岐黄博物馆等重大工程项目,连年举办了恭拜华夏医祖岐伯大典,2022年举办了首届岐黄文化国际论坛暨岐伯拜祖大典,2023年4月24日,中国岐黄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在新密启动,这些工程项目对深入岐黄文化的发掘、推广、教育、传播、培训、产业化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力推动了新密市岐黄中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大大提高了新密市作为《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岐黄文化的发祥地的知名度,为新密市打造出了一张靓丽的文旅名片。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岐黄滥觞之炎黄文化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