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满身泥香写春秋

作者:

——记新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拴正

张晋畅

他从群众中来,带着一身泥香,带着一身汗水,带着两手老茧……

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没有忘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为他深深知道,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处处置身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言群众之所思,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和敬重,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王拴正正是深深根植于这片沃土,扑身于群众之中,带着满身泥香书写平凡而闪光的人生的。

遍撒深情济百姓

他,来自农村的最基层,从小家境贫困,只读过6年书,14岁时就到一个区属小煤矿,下矿井挖煤、到井底拉煤筐……许多重活他都干过。因年龄小,他受到矿党委的关注,被送到省煤炭干部学校培训一年半,又到火石煤矿实习半年,之后回到煤矿当安全员、煤矿地质测绘员,一干就是几十年。

他来自群众,又从不脱离群众。在新密市的山山岭岭,到处都传颂着他乐善好施、无私为人的动人事迹。

村上有一位老人,孤寡无靠,多年来患病在家,无人照料。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照顾这位老人,早上上班前就为老人挑好水,做好饭,下午下班回来又在老人家忙到半夜,伺候这位老人直到他病逝。

苟堂镇玉皇庙村位于高山之颠,全村几百口人祖祖辈辈走的都是婉蜒的坡路。丘陵地区缺水,靠天吃饭的村民们的生存、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在一次下乡调研时,他发现此事后,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经过半个月的上下奔波、协调,终于·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一条长4000米、宽4米的柏油公路为该村群众架起了致富金桥;可供5000人享用的饮水工程也于2000年年底投入使用,改变了该村水贵如油、好汉向外走的被动局面。

多年来,他干工作从不分份内份外。山区群众建房、架电,他跑前跑后,联系施工设备,帮助购置材料;个体企业遇到难题,他出谋划策,帮助协调解决。在新密市,还流传着王拴正收养几个孤儿的故事。如今这几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这些事,王拴正自己很少对人谈及,但在群众中却被传为佳话。

“民”字刻心匡正义

王拴正将关心、爱护群众的一片深情撤遍了新密市的山山岭......

王拴正的心里装着一个巨大无比的字——“民”,这个字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头索绕。

平陌镇刘门村村民王治华,1997年9月27日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该村25.7亩果树早已老化枯死、土地荒芜的果园的开发合同。正当他伐枯树复耕时,被有关单位制止,并被以滥伐林木论处,罚金高达5130元。面对如此打击,王治华在多次找当地有关部门理论无效的情况下,带着一腔愤怒踏上了上访路,多次到河南省、郑州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终于于1998年盼来了一纸批文——河南省信访办向新密市发了1998(11)号函,新密市市委书记对此函也立即作了批示,要求该市信访办查处。然而历时8个月,耗资8000多元,此事却依然毫无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起了人们常说的“王青天”的传闻。于是,他半信半疑地于1998年7月27日找到了新密市人大常委会,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了王拴正副主任的身上。王拴正听了王治华老人声泪俱下的诉说后,心头如压上了一个诺大的碾盘,当即就驱车赶往刘门村。经过多方调查,最后,他果断认定,此案确属一起错案。为了妥善处理此案,他奔波于果园——村委——镇政府——林业部门之间,进行调解。经过多次往返,并召开多次协调会,这一错案终于得到了纠正。事后,王老汉眼含热泪给王拴正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依法监督、秉公办案,当代青天王拴正”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1998年2月,新密市公安机关有两名公安人员目无国法,非法拘留了一名17岁的少女,经过他们的刑讯逼供,该女被屈打成招。酷刑不仅使该女身体受到重伤,而且使她蒙受了极大的冤屈,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对此,群众无不义愤填膺,当事人及其亲属更是悲愤欲绝。然而,其亲属倾尽家资,耗时数月到省、市上访,得来的却是一无所获。王拴正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他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对案中细节一一核实,最后以铁的事实证实了两名渎职公安干警的非法行为,并将其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该女孩这一冤案彻底澄清,并被平反。当公安机关赔偿受害者损失费2.5万元,两名渎职公安干警被开除的消息传开后,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纷纷称赞为民做主的“王青天”。

王拴正为民办事的重点不仅放在了接受群众投诉和来访上,更重要的是放在了基层中——通过深入基层搞调研,及时在群众中发现问题,帮助群众处理和解决问题。1991年上半年,新密市大旱,造成部分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灾区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身为人大副主任,王拴正时刻把这些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春节来临之际,他还一心惦念着灾区群众的年关生活,就带上市民政局的同志到灾区群众家中去了解新密市委、市政府向灾区人民发放救济粮的落实情况。当在米村镇群众家中走访时,细心的他突然从一位老农的话中发现,这一地区发放的救济粮隐藏着暗情。他立即到这位老农家查看,结果使他震惊了:镇里发放的小麦不但已经发生霉变,而且里面掺杂着很多黄豆般大小的碎石块。他连查了数家,家家如此。一向嫉恶如仇的王拴正顿时火冒三丈、雷霆大怒,当即就来到镇粮管所调查。在他的严厉追问下,该镇粮管所负责人不得不交待了真情,原来他们偷梁换柱,将上边拨下的优质救济粮高价售出,又从外县低价购进一批劣质小麦,以劣抵优发放给了群众。王拴正听后,拍案而起,对着粮管所的同志激愤地说:“想当年陈州遭灾荒,包公到陈州去放粮,四国舅依仗权势,在粮中挣沙,坑害灾民。包公发现后,当即把四国舅铜侧分尸。今天,我们粮管所的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竟然也敢如此坑害百姓,真是胆大包天,天理难容!”他严正宣布两条指示:一、已经发放的劣质救济小麦全部收回,重新发放优质小麦;二、粮管所所有合谋人员一律作出深刻检查,听候处理。该所很快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落实。事后,他又向市委建议,撤销了该所所长的职务,令广大灾民感激万分。

在新密市,王拴正为民申冤、为民办事的动人事迹广为传颂,简直是多不胜举:岳玉中房子纠纷一案,上访9年未果,王拴正接案一个月时间即将其公正解决;市某种子公司经营劣质玉米种子,造成群众受到减产60%以上的损失,王拴正亲自调查处理此事,

确保了群众的利益;市商业系统一名职工冤狱8年之久,最后无罪释放,但该单位却不予落实政策,王栓正就亲自坐镇办公,使这一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证和落实。

王拴正人正官清,但为给群众办事也得罪了一些人,半夜三更米常有匿名电话打到他家:“王拴正,你听着,这些人与你非亲非故,你也管得太宽了。都说你是‘青天’,小心你上青天!”王拴正对此不屑一顾。


茧手绘就振兴图

王拴正出身农民,整天在基层滚打、在群众中工作,两手的老董不断增厚,双脚常有的泥巴不断增多,满身散发的泥香不断增浓。

然而,正是王拴正这双长满老茧的粗手,描绘出了新密市经济腾飞的绚丽图画:煤炭是新密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首,王拴正从小时候起就与煤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当过煤矿采掘工、拉拖工、技术员、安全员、副矿长。在煤炭行业,王拴正为新密市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说,干煤矿是一项充满冒险的事业,但王拴正凭着对这项冒险事业情有独钟的一腔热情和执著追求,写出了新密市煤炭发展史上一篇又一篇动人篇章。为了掌握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发展全县煤炭事业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全市各地区不致于在建煤矿时因选错井位而将大捆大捆的钞票扔进黑窟隆,他曾4次南下湖北,带着县上开出的一封介绍信,凭着“困难时期”自己曾以几十公斤胡萝卜和玉米接济过带领人马在新密市调查过该区域煤田覆存情况、现驻湖北的国家某地质勘探队队长的私交,从湖北取回了一大麻袋在“文革”混乱中差点被销毁的地质资料,使新密市在煤炭业的发展中如虎添翼,很快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煤炭生产重点市。

他曾独立完成过两处煤矿的设计工作,协助别人设计过几十处矿井,帮助企业纠正过多处井位,研制出多项煤炭生产新技术,亲自解决过多起煤炭生产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一次,新建成的杨家洼煤矿井下突然冒水,当时,因为排水设备不足,又缺少排水场地,仅4个小时,该矿的690米巷道便被大水淹没。是合井另建,还是堵水救井,当时人们的意见不一,争论非常激烈。王拴正凭着对当地地质情况了如指掌的功底和多年来积累的井下堵水实践经验,通过慎重的分析对比,提出了堵水救井的方案。在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方案终于取得成功,使国家财产免遭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为新密市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电力紧张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市领导决定要上“小火电”,但却为办电厂所需的巨额资金作了难。

正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煤矿副矿长的王拴正从省煤炭厅得到信息:对有条件的地方上坑口电厂,国家准备给予扶持。他激动不已,当即到省计经委,为新密市的坑口电厂“挂上了号”。随后,他又星夜赶回新密市向市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几天后,王拴正出任市电厂筹建指挥部副指挥长,挑起了引资2000万元的重任。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便是在艰辛的旅途中度过的。198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王拴正一个月内竟在新密与北京之间跑了8个来回。同年年底,电厂一号机组就并网发了电,而作为党外人士的王拴正,也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突出贡献,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在人大换届时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建设电厂二号、三号机组时,筹资工作同样困难,出于无奈,市里不得不接受了条件极为苛刻的高息借款,王拴正为此急得食无味、寝不安。

一天,王拴正无意间听说福州市某公司老板来新密市投资未果,即将返回。他马上找到该老板下塌的宾馆,劝这位老板把资金投向新密市的电厂建设。凭着无懈可击的论证报告,凭着令人信服的工地现场解说,该公司当即同意为电厂投入1000万元巨资,王拴正以此顶下那些高息借款,一举节省资金256万元。

很快,投资近亿元的3×1.2万千瓦电厂全面建成投产了。它每年所用的18万吨燃煤原产值不过1000多万元,而发电后的产值高达3700多万元,由此支持和带动的经济效益更是高达25.6亿元,同时,也为该市煤炭的就地转化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通过筹建电厂,王拴正更清楚地认识到:必要的高额投入,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当今各地资金都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吃透国家的产业政策,广泛联络各类投资者,才能得到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于是,他开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资金引进上。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王拴正奔波于北国南疆,以中原人特有的朴实憨厚、重情重义的性格广交朋友,广纳资金。老父亲病重,他顾不上伺候,也顾不上为其医治。有一次在北京引资时,他的痔疮大发,恰遇高楼电梯停电不能用,他忍痛爬上十几层高的大楼,鲜血已顺腿流到了脚跟……

多少年来,人们已记不清王拴正到底为新密市的多少家企业帮过忙。市轴承厂、市第一水泥厂、超化煤矿、苟堂石棉瓦厂、石羊山特种水泥厂、大院第二板纸厂、米村新源第二化工厂、水竹园毛巾被厂、磊鑫水泥厂、市煤炭液化气厂、市三联钢厂等数量众多的企业,都是因为曾经得到王拴正引进的资金援助,才得以启动投产和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王拴正先后为新密市引入的资金达2亿多。

他无愧于人们所赋予他的“煤乡骄子”、“新密功臣”之美称。

他用粗壮的茧手为新密市描绘出了经济繁荣的宏伟蓝图。

心系伟业谱华章

有人说,王拴正根本就不像官,有几分像农民,有几分像工人,其实他还是一个大学问家。说他学问大,大就大在他的研究课题曾名扬海内外。

王拴正搞学问,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心系党、国家、人民的大业。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作风,在群众之中,在第一线,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搞着调查研究,阐述着个人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生产企业对水资源的广泛采、用、排等原因,以及环境的恶化,新密市境内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但一些企业面对水资源紧缺的现象,不但不珍惜水资源,还滥采乱用,造成大量浪费。唤起人民的水患意识,共同努

力节水、蓄水、大搞水利工程,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已经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基层搞水资源调查,通过对全市水资源现状的摸底、地质结构的分析、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测,他吃惊地发现,水资源缺乏却不被人们重视的问题不仅在新密市存在,在整个豫西地区都有共性。于是,他又把调查的圈子扩大到了整个豫西地区。经过长达3年多的深入调查,他终于摸清了整个豫西地区地下水的现状。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1994年,他写出了长达4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豫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引起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为了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他又把水荒这一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以期起到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在原来调研的基础上,他又深入豫西的一些典型地区,开始了进一步的艰难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充实,深入挖掘;科学分析,理论探讨,决策论证,王拴正又于1996年3月推出了9000多字的调查报告《水荒——并非危言耸听》,以确凿的事实,中肯地分析了豫西地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严峻形势及其所造成的恶果,并提出了4项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引起了省、市领导及全国、全省不少地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一研究成果被河南日报社等媒体争相予以报道,并获得了1996年度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为了给上级党的领导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1996年以来,王拴正深人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耗费两年时间进行调查、积累、分析,终于于1998年年初写出了万余字的《治表又治本——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和8000余字的《铲除腐败必须实行异地任官》两篇调查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决策时被予以参考。

体制改革是一个全党、全国和各级党组织及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各级党政部门和社科研究部门多年来一直加以探讨和研究的大课题。从1992年开始,王拴正就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之中。

在经过几年的深入调查,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进行分析思考后,他于1995年6月和1996年10月先后写出了《关于乡镇人大建设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好途径》两篇文章,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著名社会科学研究员荣敬本、高新军两位教授专门从北京赶赴新密市向他道贺。

为了将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大课题全面完成,通过种种努力,一个由荣敬本、高新军、王拴正牵头的专门课题组,于1996年年底正式在新密市宣布成立。

在荣敬本、高新军、王拴正3人的统率下,课题组成员一起共同深入农村和政府职能部门调查,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于1998年4月初完成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共同写出了长达16万字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著作,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本出版。该书出版后,在中央有关部门引起反响,并得到海峡两岸促进会会长汪道涵的赞扬。

春去秋来,经暑历冬,王拴正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深情,长期滚爬在基层的沃土上,付出了自己的滚烫热情,抒发着自己的炽热情怀,先后写出了农业、政治体制、教育、市场经济及环保5大类26篇论著。他写的《对我国矿产资源严重浪费问题的思考》、《治表又治本——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改革干部管理体制,铲除腐败浮土》、《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略论解决环保问题的紧迫性》、《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豫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等文章,引起了广泛重视,获得了高度评价。《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豫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避免贫富分化现象加剧的有效途径》两篇论著,分获1994年度和1995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评比一等奖;《对我国矿产资源严重浪费问题的思考》、《治表又治本——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两文,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12月被评为全国第三届、第五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评选优秀论文一等奖和特等奖;《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一书,在国内外各界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业内人士称赞此书立意独树一帜,主题别开生面,旨在革故鼎新……王拴正以一腔爱党、爱国、爱民的深情,心系党、国家和人民的伟业,谱写出了绚丽灿烂的人生华章。

原载2001年7月15日《河南科技报》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人正官清王拴正
标签:王栓正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