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15038200971

新密市 大鸿山

作者:黄帝在


大鸿山属山丘型旅游地。相传黄帝大臣大鸿曾屯兵于此,而故名。山体为东西走向,西连刁嘴山,东接石牛山,长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主峰高787.8米,山势北陡南缓,山顶平坦,山南侧土石裸露,少树,北侧多植栗树、刺槐、杨树、山杏等果林和用材林,其植被覆盖率高并有150种中药材伴生。此山当地相传为黄帝避暑处,东峰曰东华门,西有塔山,曰西华门,东门相连一峰曰梳妆楼。山顶有大鸿寨。山北麓层峦叠嶂中古有南泉寺,林壑幽胜,竹涧泉鸣,每逢夏暑及周末多有市民到此游览。该资源位于市境南部苟堂镇西南与禹州接界处,新密至新郑县道西侧,由普通公路从苟堂直通山下,可形成独立观光区,并与讲武山、大隗山、崆峒山等景观相连。

大鸿山,又名大鸿寨,位于新密市区东南25公里的苟堂镇申门村和槐树岭村正南,为具茨山主峰。大鸿山东边与讲武楼山相接,西边与刁嘴山相连,西南与禹州市接界,东侧临新密至新郑县(市)道,北坡山脚下有北魏时创建的古刹南泉寺。因黄帝大臣大鸿氏屯兵于此而得名。

大鸿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7.8米。该山为东西走向,长约10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山势北陡南缓,南坡石岩裸露,北坡植被覆盖率高,有150种中药材伴生。山峰险峻挺拔,叠峦起伏,山麓树木繁茂,泉水潺潺。站在峰顶北望,新密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有人在画中之感。

大鸿山山顶较为平坦,可供车行,其最高处垒石为垣,筑有寨墙,为雄伟壮观的大鸿城,明清时又在此修寨,也称大鸿寨。大鸿城呈方形,东西长和南北宽均约2200米,总面积约513万平方米,城内垒石为室,交错相向,墙基可见。大鸿城东部的悬崖峭壁处,垒石寨设为“东华门”,西部狭沟之处的塔山设为“西华门”,峰顶双龟石处设“北华门”,山体南坡设有“南华门”。“南华门”城墙连环,宽约丈余,其门巨石拱券,巍巍壮观。

史载,大鸿名为鬼臾区,也叫鬼容区,号大鸿,是黄帝的六相之一,也是黄帝时名医,“善占候,明医道,晓兵法”,曾著有《鬼容区》兵法数卷。据传,大鸿曾屯兵居住在大鸿山,每天以擂鼓台鼓声为号集结队伍进行训练,把整个部队训练得兵强马壮,英勇善战,深得黄帝倚重和厚爱。因黄帝伐蚩尤时,立有大功,于是,以人名名山,作永久的纪念。

今天,大鸿山上尚存有大鸿城遗址,遗址四周与黄帝有关的遗迹也不少。如与“东华门”相连的山峰叫黄帝女儿梳妆楼,有一山嘴叫雷公台,当地人称擂鼓台。大鸿山南山腰有一坡地,叫黄帝御花园,山北坡有一天然溶洞,也叫黄帝避暑洞,这些千年遗留下来的传说遗迹,都与黄帝在大鸿山一带活动有关。

名字来历与历史记载

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大鸿寨山,在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之别峰,与密县、新郑相错。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下》:“大鸿山寨,在州(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别峰,与密县、新郑县相错。黄帝臣屯兵于此。”(卷八)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通志》:‘作大鸿山寨’。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土人相传为黄帝避暑处。东峰曰东华门,西有塔山,曰西华门,东门相连一峰,曰梳妆楼……”



医不拜岐伯不明   药不祭医祖不灵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欢迎您!


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下面留言或电话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




没有了
标签:岐黄遗迹
相关内容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