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李 鹏
苦瓜藤长,苦水流长。1947年王拴正在密县一个小山村里诞生时,等待着他的仍然是祖辈们早已过惯了的苦日子。
母亲早逝,父亲积劳成疾,一群弟妹嗽嗽待哺。六十年代初,年仅14岁的王拴正便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到一家乡办煤矿下井挖煤了。
密县煤资源储量丰富,开采“乌金”是“煤乡”群众谋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稚气末脱的王拴正赤身抢镊刨煤,毫不惜自己的力气。然而,与同伴们不同的是,生性灵气十足的王拴正,在井下刨了几年煤,竟创出了窍门、创出了学问来。
由于小煤矿技术力量薄弱,巷道掘进时常贯而不通,或通而不畅,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的进度。爱动脑筋的王拴正找来旧罗盘、坡度尺、班前班后钻进废巷道里,掉了魂似地反复琢磨,一次,他选择了一个土崖,偷偷计算好,每天都背着人按自己土法测量的结果掘进,最后终于两头贯通,误差仅有几厘米。
几次试验成功后,王拴正便找到矿长,手握“金钢钻”、要揽“磁器活儿”……到七十年代中期,王拴正已被人们誉为“土专家”,承办过本县不少中小型煤矿的测量、设计工作。省报、省电台曾多次报道了他的成才事迹。
走出小山村的王拴正,一刻也没有忘记众乡邻。谁家生计有了问题来找他,他就把人家介绍到煤矿上干活儿。可是,怎样才能使本地的乡、村煤矿发展得再快一点,以容纳更的穷乡亲呢?王拴正苦苦地思索着。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拴正得知,现驻湖北的国家某地质勘探队,五六十年代曾在密县调查过该区域内的煤田覆存情况,他灵机一动带着一封县里的介绍信,凭着“困难时期”自己曾以几十公斤的红萝卜和玉米接济过该勘探队队长的私交,从湖北取回了一麻袋因“文革”混乱即将被销毁的地质资料。
有了这些资料,“土专家”如虎添翼。全县哪里有煤,煤层多深,储量多少,煤质如何,能设计多大的井型,王拴正都了如指掌。如今,煤炭生产已成密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谁能说这其中没有王拴正的一份功劳呢?
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密县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电力紧张一下子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县领导决定要上“小火电”,但却为办电厂所缺的巨额资金屡屡作难。
正在这时,当时身为一个煤矿副矿长的王拴正从省煤炭厅得到信息,对有条件的地方上“坑口电厂”,国家准备给予扶持政策。他激动不已,当即到省计经委,为密县的“坑口电厂”“挂上了号”。随后,他又星夜回县向县领导作了汇报,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几天后,王拴正出任了县电厂筹建指挥部副指挥长,挑起了引资2000万元的重任。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便是在艰苦的旅途中度过的。198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王拴正一个月内竟在密县与北京之间跑了8个来回。年底,电厂一号机组就并网发了电,而作为党外人士的王拴正,也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突出贡献,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在人大换届中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电厂二号、三号机组建设的筹资同样困难。出于无奈,县里不得不接受了条件极为苛刻的高息借款,王拴正为此而急得食无味、寝不安。
一天,王拴正无意间听说福州某公司“老板”来郑投资未果,即将返回。他马上四处打听,找到了人家下塌的宾馆,劝人家把资金投向密县。凭着令人信服的工地现场解说,福州方面当即同意为电厂投入利率适中的1000万元巨资。王拴正以此顶下那些高息借款,一举节省资金256万元。
投资近亿元的3×1.2万千瓦电厂全面建成投产了。它每年所用的18万吨燃煤原产值不过1000多万元,而发电后的产值则达3700多万元,由此支持和带动的社会产值更是高达15.6亿元。人们称王拴正为“密县功臣”,此言并不过分。
通过筹建电厂,王拴正更清楚地认识到:必要的高额资金投人,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当今各地资金都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吃透国家的产业政策,广泛联络各类投资者,才能得到发展经济急需的资金。从此,他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搞资金引进。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王拴正奔波于北国南疆,以中原人特有的朴实矜厚、重情重义的性格广交朋友,广纳资金。老父亲病重,他顾不上伺侯;妻子劳累,他顾不上帮忙;自己得了严重的疮,他也顾不上医治。有一次到京城引资,他的疮大发,却又恰遇高楼电梯停电不能用,当他忍痛爬上十几层楼时,鲜血已顺腿流到了脚根
这几年来,人们已记不清王拴正到底为多少家企业帮过忙了。县轴承厂、县第一水泥厂、超化煤矿、苟堂石棉瓦厂、石羊山特种水泥厂、大院第二板纸厂、米村新源第二化工厂、水竹园毛巾被厂、磊鑫水泥厂、县煤炭液化气厂、县三联钢厂等数量众多的企业,都是由于得到王拴正引进的资金,才得以启动投产和发展壮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王拴正已先后为密县引入了1.7亿元的巨资!
王拴正不辞劳苦,想方设法为经济发展引资,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密县县委书记周建秋从县委统战部的一份材料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也作了批示,提出要宣传王拴正的事迹,号召全县民主人士、志士仁人学习他的榜样,为“实业兴密”作贡献。
原载1994年1月6日《河南日报》